- 王华;陈波;姚守拙;
对20个ACEI化合物用量子化学方法进行结构优化并计算出10个参数,用9种不同隐含层节点数的BP神经网络研究了ACEI的定量构效关系,建立了节点为10/6/1的三层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以量化理论计算所得参数可以构建合理的ACEI定量构效关系模型,神经网络模型M6的r2=0.995,S=0.050,6个验证集化合物的残差平方和为0.002,预测能力明显强于多元线形回归模型,亦优于同类文献报道,可作为ACEI研发领域中预测先导化合物活性的理论工具。
2006年12期 1674-1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羿国香;赵静;李刚;何素平;刘威;邓艾兴;南铁贵;李召虎;何钟佩;王保民;
利用胶体金标记的经亲和层析纯化的氯嘧磺隆单克隆抗体,氯嘧磺隆-牛血清白蛋白,羊抗鼠IgG制备了氯嘧磺隆胶体金免疫检测试纸条。该试纸条的最低检测极限为100μg/L,检测时间10 m in。8个土壤样品分别添加0~2000μg/L的氯嘧磺隆标样,用0.15 mol/L NaHCO3提取2 h后用气相色谱和试纸条进行检测,如果以100μg/L作为阳性与阴性样品的区分标准,气相色谱和试纸条检测结果完全一致。所制备的胶体金免疫检测试纸条可以用于土壤中氯嘧磺隆残留的筛选。
2006年12期 1679-1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荣联清;张志凌;林毅;谢娅妮;庞代文;
用魔芋多糖(KGM)和N,N-二甲基甲酰胺(DMF)的加合物,将肌红蛋白(Mb)固定在玻碳电极(GCE)上,制备了稳定的Mb-KGM-DMF/GCE修饰电极,并研究了Mb在修饰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行为和电催化性能。该电极在pH=7.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中,-0.38 V(E0′)处有一对氧化还原峰,峰电位差ΔEp=70 mV,该峰正是Mb中血红素辅基FeⅢ/FeⅡ电对的氧化还原特征峰。在0.2~9.0 V/s扫速的范围内,氧化还原峰峰电流大小和扫描速率成正比,呈现出表面控制行为。在pH为5.0~12.0的范围内,式电位和pH值呈线性关系,表明电子传递过程伴随着质子转移。同时,Mb-KGM-DMF/GCE修饰电极表现出良好的电催化性能,对氧、H2O2有显著的催化作用。在4.70~75.0μmol/L的范围内,其催化峰电流大小与H2O2的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i=0.127+0.093C,r=0.9989,表观米氏常数为80.8μmol/L。
2006年12期 1683-1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杜攀;石彦茂;吴萍;陆天虹;蔡称心;
将具有电活性的1,2-萘醌(1,2-naphthoqu inone,Nq)分子修饰到碳纳米管(CNT)表面形成Nq-CNT纳米复合体,用紫外可见(UV-V is)和红外光谱等方法对Nq-CNT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Nq不仅能快速、有效地修饰到CNT表面,而且还能有效地改善CNT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性能。循环伏安结果显示,与GC电极相比,CNT能显著提高Nq的氧化还原峰电流,其伏安曲线上表现出一对几乎对称的氧化还原峰,式量电位E0′几乎不随扫速而变化。进一步的实验结果表明,Nq和CNT对β-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的电化学氧化具有协同催化作用,与CNT或Nq相比,Nq-CNT具有较高的电催化活性,能使其氧化过电位降低超过510 mV。本研究对碳纳米管功能化方法具有简单、电极制作容易以及催化效率高等优点。
2006年12期 1688-1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苑广信;何巧红;陈恒武;方群;张燕冰;
研究用芯片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检测系统分离测定经7-chloro-4-n itrobenzo-2-oax-1,3-d iazole(NBD-C l)衍生的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实验条件。采用胶束毛细管电动色谱分离体系(12 mmol/L SDS+10mmol/L硼砂缓冲液,pH 9.0),在45 mm长的通道上实现了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快速分离,一次分离小于1.5m in。10~100 mg/L范围内,峰高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麻黄碱、伪麻黄碱的检出限分别是0.83 mg/L和1.10 mg/L。所建立的方法应用于尿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分离测定,取得满意的结果。
2006年12期 1693-1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邓永智;李文权;袁东星;
在温度为70℃、功率为600 W、提取时间为30 m in的条件下,海水小球藻中的多糖可以得到较好的提取。经过优化,当超声波作用时间为90 m in、超声波功率为300 W、水解液为1 mol/L乙酸时,小球藻多糖的超声水解效果最好。碱提、水提、酸提海水小球藻多糖中的单糖组成,经过GC-MS分析,它们的单糖组成各不相同。碱提粗多糖中所含单糖为鼠李糖、L-岩藻糖、D-阿拉伯糖、D(+)-木糖、D-甘露糖、D-葡萄糖、D-半乳糖,各单糖百分含量分别为20.68%、0.32%、1.0%、2.20%、4.58%、50.28%、20.91%(W/W);水提海水小球藻粗多糖中含鼠李糖、核糖、岩藻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8种单糖,它们百分比分别为2.32、2.36、0.24、0.89、0.56、3.44、78.21、11.99%(W/W);酸提粗多糖中所含单糖为鼠李糖、核糖、岩藻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各单糖百分含量分别为2.75、1.75、0.23、1.04、0.61、5.99、74.33、13.30%(W/W)。本实验所建立的微波辅助提取、超声水解多糖、GC-MS分析多糖中的单糖组成等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的特点。可用于海藻和其它植物中的多糖研究。
2006年12期 1697-17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引用频次:7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韦英杰;李萍;李松林;
采用高效液相二极管阵列检测法同时测定3种复方丹参制剂中的7个成分:原儿茶醛、丹酚酸B、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b1。应用Zorbax C18柱,以0.1%磷酸水溶液和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 mL/m in(22~28 m in,0.8 mL/m in),柱温30℃,检测波长203、270和281 nm。7个成分的峰面积与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2);加样回收率为94.4%~104.9%。该方法简单、准确、重现性好,可为全面评价复方丹参制剂的质量提供依据。
2006年12期 1702-17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栾明明;邬建敏;
采用溶胶凝胶包埋法在96孔板中固定胰蛋白酶,制备高通量的酶解反应器。考察了四乙氧基硅烷(TEOS)与甲基三甲氧基硅烷(MTMS)的不同比例对凝胶膜的成胶速度、机械强度、透明度、固定酶的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目标蛋白,比较了溶胶凝胶固定化酶与溶液态酶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用HPLC对BSA的酶解产物进行了肽谱分析,比较了二者的酶解效率。结果表明,TEOS与MTMS比例为1∶1时,凝胶膜有很好的成胶速度、机械强度、透明度;包埋态酶有很高的活性和稳定性。HPLC对肽段的分析结果表明,固定化酶的酶解效率优于溶液态酶。
2006年12期 1707-1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靖;郭晨;梁向峰;郑丽丽;陈澍;马俊鹤;刘会洲;
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傅立叶变换拉曼光谱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双亲嵌段共聚物P103作用过程中蛋白质构象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当P103浓度较低时,BSA二级结构变化不大,当P103浓度为16 g/L或以上时,α-螺旋结构由45.9%降至40%以下,β-折叠结构升高,由6.1%增至17%左右,同时无规结构略微下降。P103的加入主要改变BSA分子内部氢键的结合方式,使α-螺旋结构转变为β-折叠结构;P103的加入还影响BSA中氨基酸侧链的微环境变化和蛋白质二硫键的构象变化。
2006年12期 1711-1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柴春彦;徐明刚;刘国艳;
为探索用电化学方法检测生物样品中氯霉素残留的高灵敏度技术,本实验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对氯霉素在玻碳电极上伏安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0.02 mol/L高氯酸为支持电解质,在0.40~-0.60 V的范围内进行伏安扫描时,2×10-5mol/L CTMAB能显著提高氯霉素在-0.41 V处的还原峰电流。利用这种改进的电化学方法检测氯霉素的线性范围为0.0026~8 mg/L,检出限达到0.83μg/L。研究了缓冲液种类及其酸碱度及其它表面离子活性剂等对测试氯霉素的影响。
2006年12期 1715-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韩超;陈军辉;刘劼;王小如;黎先春;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方法(HPLC/ESI-TOFMS)分析太子参中的环肽类化合物。实验采用反相C18色谱柱,二元线性梯度洗脱,分离并检测了太子参中6种环肽类化合物;通过与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联用获得了这几种化合物的准确分子量信息,由于ESI-TOFMS具有高分辨率,能够测定化合物精确的分子质量而不降低灵敏度,对6种环肽类化合物成分进行了定性鉴定。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
2006年12期 1719-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李玉武;刘咸德;董树屏;
采用实测标准样品、实际样品与模拟样品相结合的方法,对文献中报导的用于定量分析单一颗粒物化学组成的Casino和Quanta计算程序进行了考察和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在校正颗粒物粒径效应时,Casino程序显示了良好效果。Quanta程序在计算沙尘颗粒物中常见的Na、Mg、A l、S i、P、S、K、Ca、Ti、Fe等元素含量时,取得和Casino程序基本一致结果。
2006年12期 1723-1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2006年12期 1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匡华;侯玉霞;储晓刚;胥传来;
建立了气相色谱(GC)-质谱(MS)选择离子监测(SIM)法测定大豆中14种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多残留量检测方法。本研究对样品前处理进行了优化,样品经乙腈-酸化水(含10%浓硫酸)提取,凝胶渗透色谱(GPC)和阴离子交换柱净化和富集,三甲硅基重氮甲烷(TMS)甲酯化,采用GC-MS测定并确证,最后用外标法定量。3个样品添加水平分别为0.02、0.04和0.1 mg/kg,回收率在78.8%~94.3%之间,RSD<20%。线性、回收率和检出限均符合残留分析要求。
2006年12期 1733-1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屠春燕;林敏;朱颐申;金苗;欧阳平凯;
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与电喷雾质谱(ESI-MS/MS)联用技术,分析用芴甲氧羰基(Fmoc)固相合成方法在WANG树脂上手工合成的胸腺五肽(H2N-Arg-Lys-Asp-Val-Tyr-COOH)粗产物,RP-HPLC结果显示:合成粗产物含有一个主要成分,三个次要成分和多个微量成分;与之联用的电喷雾质谱同步得出相应的某些信息,可对各成分的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证明,粗产物中的主成分即为目标五肽,另外几个主要副产物为五肽合成过程中去保护未完全的副产物。
2006年12期 1737-1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2006年12期 1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月伶;胡中波;袁倬斌;
建立了一种离子液体(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1E-3M I-TFB)修饰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法分离测定异槲皮甙、绿原酸和槲皮素的方法。研究了缓冲溶液的酸度和浓度、牛磺胆酸纳的浓度以及1E-3M I-TFB对分离的影响。分离的最佳条件为:25 mmol/L硼砂-磷酸二氢钾(pH 9.0)-40 mmol/L牛磺胆酸钠-1‰(V/V)1E-3M I-TFB,电压16 kV。在优化条件下,3种分析物在11 m in内可以得到良好的分离。异槲皮甙、绿原酸和槲皮素的峰面积和浓度分别在0.02~0.40、0.02~0.20和0.08~0.60 g/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8、0.9988和0.9991;3种物质基于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48%,2.56%和3.03%;基于迁移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12%、1.46%和1.59%;检出限(S/N=3)分别为:异槲皮甙,0.0050 g/L;绿原酸,0.0045 g/L;槲皮素,0.0040 g/L。将此方法应用于分离测定欧亚旋覆花中的异槲皮甙、绿原酸和槲皮素,取得良好结果。
2006年12期 1741-1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谢显传;张少华;王冬生;皇甫伟国;杨挺;何新华;
论文研究与探讨了不同温度(-20℃、0℃、20℃、40℃、60℃)、光照(0 Lux,123.8 Lux,1665.5 Lux,1108.2 Lux)、反应时间(1~720 m in)、衍生试剂浓度等因子对阿维菌素荧光衍生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对衍生反应影响不显著;衍生反应对太阳光线敏感,其机理是阿维菌素衍生产物易快速发生光解;高浓度的衍生试剂对反应表现一定抑制作用;衍生反应在30 m in左右达到峰值,其产物在室温、避光条件下8 h内保持稳定。
2006年12期 1745-1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岩;史晓凡;姚丽娟;王景翰;
提供了一种碱催化进样方式,利用裂解气相色谱对毛纤维进行鉴别的方法。选用HP-6890气相色谱仪,配以CZ-100裂解器和FID检测器,对碱(催化剂)的种类和浓度、气相色谱条件以及裂解条件三方面进行了优化选择,确定了最佳分析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牌号的93种(4种颜色)毛纤维进行了分析(以毛纤维裂解色谱图中强吸收峰的保留时间、对应峰面积比值的差异进行鉴别)。此方法灵敏、可靠、便于操作,为刑事案件中同类毛纤维的鉴定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2006年12期 1749-1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童春义;薛昌刚;刘选明;肖苏尧;俞丹密;刘巧玲;唐冬英;赵李剑;
采用荧光法检测红色纳米硒的抗氧化性,并结合噻唑蓝法(MTT法)研究红色纳米硒抗氧化对细胞的作用。Fenton反应产生稳定羟自由基,罗丹明B为荧光指示剂,磷酸盐缓冲液中检测了纳米硒清除羟自由基的效果。再将纳米硒与肝细胞QSG7701共培养,检测了不同时期培养基的氧化还原状况,并用MTT实验检测作用后细胞生长情况。结果显示:纳米硒具有良好抗氧化作用,能有效改善培养基中的氧化还原环境,同时促进了细胞生长。
2006年12期 1752-1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郭淼;潘敏;陈金霞;糜裕宏;张孝彬;陈裕泉;
在酸氧化后的多壁碳纳米管上化学还原镀钯,用水将镀钯后的碳管清洗至中性并配制成悬浊液,将悬浊液旋涂在真空溅射的叉指金电极表面,干燥后作为气敏膜,把气敏膜暴露于一定浓度的苯气体中,检测传感器的电流变化,并计算其灵敏度。镀钯后的多壁碳管在室温下对苯响应和回复迅速,电导变化与苯气体的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y=0.0041x+0.1288,r=0.9546。Pd颗粒对苯分子和碳管壁结构缺陷间的电子转移的促进作用可能是多壁碳管镀钯后产生良好气敏响应的原因。
2006年12期 1755-1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2006年12期 1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杰;刘焕香;司宏宗;姚小军;刘满仓;胡之德;
运用定量结构-性质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 ip,QSPR)方法对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比旋光度进行了预测,同时运用交互检验(LOO)方法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检验。应用启发式算法对描述符进行筛选并建立线性回归模型,所建立的模型的相关系数(R2)为0.918,但分别用+1、-1代表左旋和右旋的分子手性后,重新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相关系数(R2)变为0.970。本研究所建立的QSPR模型为预测手性化合物比旋光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方法。
2006年12期 1759-1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习玲玲;朱岩;
建立了一种新的用反相离子对液相色谱(LC)分离,以金电极为工作电极的脉冲安培电化学法(PAD)直接检测硫酸庆大霉素中各组分含量的分析方法。流动相为0.033 mol/L草酸、0.012 mol/L七氟丁酸、210 mL/L乙睛,用稀NaOH调节pH至3.4。与报道的其它方法相比,该方法能使庆大霉素各有效组分C1、C1 a、C2、C2 a很好分离,整个分析过程<30 m in。考察了各色谱参数对分离测定的影响。实验证明,本方法不需要衍生化,可直接检测硫酸庆大霉素。
2006年12期 1763-1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向阳;姚莉秀;杨杰;陈念贻;
本工作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抽提古陶器发明和技术演变的历史信息。数据分析表明:若干早期陶器的烧制是用在土中掺入未燃烧完全的植物茎叶灰,采用含铁较高的粘土,使之含有能形成低温共熔体的氧化亚铁、磷酸盐等组分,成为能在较低温度烧结的制陶原料。因此,当时能在700~800℃低温烧制成功。其后随着窑的发明和窑技术的进步,达到1000℃以上的烧成温度,所用制陶原料亦相应发生改变。但类似的易熔组分和添加草木灰又成为配制原始瓷铀的配方,从而过渡到原始瓷器的发明的一个重要因素。
2006年12期 1767-1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韩杰;叶瑛;张孟群;刘笛;张维睿;蒋蓉;邬黛黛;
采用普通X射线荧光光谱仪,在多种不同条件下测量了Fe、Mn及其多种化合物的Kβ和L系谱线,用PeakF it谱处理软件,分解重叠谱峰获得各个单一的谱峰参数(谱锋位置、峰高和半高宽等),对各个谱峰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对Mn及其化合物K系谱线而言,采用L iF(200)分析晶体与二级衍射提高了仪器的分辩率,能更好的用于进行曲Mn及其化合物的价态的定性分析;对Fe及其化合物而言,采用L系谱峰测量的效果优于采用Kβ谱峰测试。以上研究有助于拓宽普通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应用领域,且对定性分析Fe、Mn及其化合物的价态有实际意义。
2006年12期 1771-1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段伟;李正国;王国民;杨迎伍;李应国;夏玉先;
天然除虫菊酯含有6种有效成分,但结构相似,分离困难。本研究以除虫菊酯精油为原料,通过优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条件,分离纯化了除虫菊酯6种有效成分,纯度均达到99%。然后用气相色谱-质谱定性分析确证6种成分。本研究所建立的天然除虫菊酯6种有效成分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方法,为天然除虫菊酯除虫菊酯残留检测提供了准确的判断标准,为阐明天然除虫菊酯6种单一有效成分的杀虫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除虫菊酯6种单一有效成分纯品的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参考。
2006年12期 1776-1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刘冰;童朝阳;田艳慧;郝兰群;穆晞惠;
利用纳米金对石英晶体微天平(QCM)的表面修饰和质量扩增效应,建立了一种压电免疫传感器检测蓖麻毒素的新方法。首先在石英晶体的金电极上依次自组装1,6-己二硫醇和纳米金进行表面修饰,然后通过蛋白A定向固定蓖麻毒素多抗来制备敏感膜。利用纳米金的质量扩增效应设计了一种“毒素-单抗-蛋白A-纳米金”复合物,成功实现了对蓖麻毒素的检测,提高了传感器灵敏度和特异性。该传感器对蓖麻毒素响应的线性范围为0.50~10 mg/L,回归方程为△F=45.81Cric in+48.48(R=0.9986,N=10,P<0.01);检测灵敏度为45.81 Hz/(mg/L)。
2006年12期 1779-1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贾建;郭会勇;高晓光;何秀丽;李建平;
离子迁移率、反应物离子的种类和产量与漂移管工作温度有很大的关系。本研究在不同温度下进行了离子迁移率实验,结果表明,离子迁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提高工作温度可以减少水分子对产物离子的影响,有利于改善系统检测的分辨率;选择合适漂移管工作温度,能有效地增加反应物离子的产量,从而提高系统检测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2006年12期 1783-1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英华;欧阳立群;李楠;王洪艳;杨兵;
根据地质样品中钴、镍硫酸盐、镍黄铁矿、橄榄石、磁铁矿、菱铁矿5种相态不同的化学性质,选择了浸取剂,确定了最佳浸取条件,获取了各相态稳定的浸取率常数,并将遗传算法与钴、镍的化学物相分析相结合,建立了地质样品中钴、镍的五种相态同时测定的方法。方法简便、快速。其钴、镍的RSD(%)分别为:硫酸盐1.2、0.5,镍黄铁矿3.0、0.7,橄榄石1.0、0.25,磁铁矿2.9、2.4,菱铁矿5.5、2.4。平均相对误差小于5%。
2006年12期 1787-1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2006年12期 1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一奇;马源源;吴雁;张跃飞;李发美;
研究了苦参配方颗粒的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C18柱上以乙腈-磷酸氢二钠水溶液(20 mmol/L,磷酸调pH 7.1)进行梯度洗脱,柱温35℃,检测波长220 nm,用指标成分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和苦参碱进行了定位,并在同一色谱条件下同时测定了它们的含量。确定了15个共有峰,其中7、8和11号峰分别为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和苦参碱。10批样品平均相似度为0.99以上,三个成分的含量分别为:氧化苦参碱50.0~79.8 mg/g;氧化槐果碱13.5~18.1 mg/g;苦参碱16.5~30.1 mg/g。结果表明:指纹图谱与指标成分含量测定相结合,可提高苦参配方颗粒的内在质量控制水平。
2006年12期 1791-1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李锐;任海平;孙艳亭;姚英艳;卢奎;马丽;
对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间非共价相互作用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了较详细的评述。重点介绍了光谱、电化学、核磁共振、质谱等方法在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总结了这些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引用文献56篇。
2006年12期 1801-18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引用频次:98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惠国华;吴莉莉;潘敏;陈裕泉;李婷;张孝彬;
介绍了一种基于定向纳米碳管的气敏传感器,以生长定向纳米碳管的氧化铝模板作为阳极,铝板作为阴极,利用纳米碳管的尖端发射效应,在较低的电压下使气体产生放电现象。通过对纳米碳管在气体中击穿电压和放电电流的测量,实现对气体的定性定量检测。同时纳米碳管气敏传感器还具有体积小、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响应速度快、在常温常压下即可进行检测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006年12期 1813-1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汪正;邱德仁;邹慧君;陶光仪;杨芃原;2006年12期 18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廖力夫;杨静;袁金涛;2006年12期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陈超;陈瑜;俞辉;2006年12期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宋书娟;薛友华;陈忠良;宋启军;2006年12期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褚敬东;徐玉梅;方从权;李春;2006年12期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正>~~
2006年12期 1823-1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2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