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华清;郭宗慧;刘春秀;姜利英;崔大付;刘文勇;黄勇;蔡新霞;
在塑料基片上制备了金薄膜的两电极系统的生物传感器。集成化的Ag|AgCl参比电极采用丝网印刷在薄膜电极上。以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PEGDGE)为交联剂,将辣根过氧化酶(HRP)和谷氨酸氧化酶(GLOD)固定到聚乙烯吡啶与2,2′-双吡啶锇形成的氧化还原复合物中,滴在电极表面形成传感器的工作电极。实验结果表明,该生物传感器在谷氨酸溶液的浓度为1·0×10-6~4·0×10-4mol/L的范围内,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r=0·9998,n=9),灵敏度为37·5mA(mol/L)-1cm-2;谷氨酸检出限为1·0×10-6mol/L;传感器响应时间为10s且有良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使用一个月后仍能保持其初始活性的90%。该传感器可以用于食品工业中的谷氨酸的快速检测和在线监测等。
2006年S1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李江文;赵发琼;肖萍;曾百肇;
对氯丙嗪(CPZ)在离子液体BMIMPF6修饰玻碳电极(BMIMPF6/GC)上的伏安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CPZ在该修饰电极上于0·65V左右产生氧化还原峰,峰的可逆性比玻碳电极(GC)有较大改进,其电极过程为吸附控制。在0·050mol/L磷酸缓冲溶液(pH4)中,CPZ在BMIMPF6/GC上的氧化峰的峰电流约为GC上的2倍。在优化实验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微分脉冲伏安法对不同浓度CPZ溶液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CPZ在BMIMPF6/GC上的氧化峰电流与浓度在5·6×10-9~3·0×10-5mol/L范围内有线性关系。将此方法用于尿样的测定,其加入回收率为97%左右。用3种电极测定了CPZ的表观扩散系数,其大小为D(BMIMPF6/GC)>D(OMIMBF6/GC)>D(GC),这与电极表面积变化及膜内扩散有一定关系。
2006年S1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彭涛;雍炜;安娟;储晓刚;唐英章;李重九;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串联质谱(RP-HPLC/MS/MS)同时测定鸡肉中的5种喹诺酮药物(quinolones,QNs)。均质后的鸡肉样品采用磷酸盐缓冲溶液和乙腈的混和溶液提取。提取液经正己烷液-液分配(LLP)去除脂肪后,用C18固相萃取(SPE)柱净化,氨化甲醇洗脱,洗脱液用氮气吹干,流动相定容后,分析物采用LC/MS/MS电喷雾电离(ESI),正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外标法定量。在添加浓度2.5~10μg/kg范围内,5种QNs的回收率在79.8%~95.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1.7%。环丙沙星、丹诺沙星、恩诺沙星检出限(LOD)为0.5μg/kg,沙拉沙星为1.0μg/kg,氟甲喹为0.1μg/kg。
2006年S1期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郭澄;魏道智;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蝼蛄总脂肪酸,对影响萃取效果的各个因素应用正交设计试验,优化了各萃取参数。各个因素的影响顺序为:压力>温度>时间>流量。萃取的优化条件为压力35MPa,温度50℃,时间1h,流量45kg/h。运用该萃取条件改善了萃取物的物理性状,脂肪酸的纯度提高,总脂肪酸的含量可达83·29%;而采用常规的有机溶剂提取法,脂肪酸的纯度仅为60%左右。甲酯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对其中的16个成分进行了鉴定,并测定了相对含量,其中主要有油酸甲酯(30·40%)、十六烷酸甲酯(14·19%)、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11·99%)、油酸乙酯(11·75%)、9-十六碳烯酸甲酯(7·77%)、十六烷酸乙酯(5·97%)、9,12-十八碳二烯酸乙酯(4·53%)及9-十六碳烯酸乙酯(2·87%)等。
2006年S1期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建;洪利娅;倪坤仪;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HPLC-ELSD)法测定硫酸异帕米星及其有关物质的含量,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阱质谱(HPLC-MSn)联用,鉴定硫酸异帕米星中的有关物质。采用岛津Shim VP-ODS色谱柱,流动相为0·05mol/L五氟丙酸溶液-甲醇(65∶35),流速为1·0mL/min,漂移管温度为50℃,雾化气体压力为3·5×105Pa,在正离子检测方式下,用电喷雾离子阱质谱法对异帕米星中的杂质进行多级质谱分析。异帕米星和杂质分离良好。异帕米星在70~1830mg/L的范围内呈较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异帕米星的重复性实验RSD=1·2%;检出限为11mg/L,结合多级质谱裂解初步推断异帕米星中主要一个未知杂质是异帕米星分子中3位NH2与异丝氨酸结合失去一个分子H2O所得的两分子异丝氨酸取代物。方法快速、简便,结果准确可靠,重现性好。
2006年S1期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吴银良;刘素英;刘勇军;沈建忠;王海;单吉浩;
建立了动物组织中沙丁胺醇残留量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动物组织样品经过葡萄糖醛甙酶酶解后调节pH至9·5,然后用异丙醇/乙酸乙酯混合溶剂液液分配去除杂质,旋转浓缩后用乙酸铵缓冲溶液溶解经SCX固相萃取(SPE)柱净化,洗脱液经氮气吹干后用双三甲基硅基三氟乙酰氨(BSTFA)衍生,采用选择离子模式(86、350、369、440)进行测定,外标法定量。检出限为0·10μg/kg。在添加浓度0·5~5·0μg/kg范围内,平均添加回收率在66·4%~82·4%,相对标准偏差(批内)(CV)在3·5%~5·9%之间;批间(CV)在2·2%~4·8%之间。衍生物的峰面积与样品浓度在0·002~0·50m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系数大于0·999。
2006年S1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陈敏;李赫;马文平;戴蕴青;
建立了同时测定枸杞中类胡萝卜素及其酯类化合物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采用ODS-Cl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二氯甲烷-正己烷(15∶40∶20∶20,V/V)等度洗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波长为450nm,流速1·0mL/min,柱温25℃。外标法定量,玉米黄素、β-胡萝卜素、玉米黄素双棕榈酸酯3组分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0·9991~0·9998;平均回收率为98·8%~100·5%;RSD为0·8%~1·8%;检出限为0·02~0·20mg/L。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以用于枸杞类胡萝卜素定量测定。
2006年S1期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周大勇;徐青;薛兴亚;章飞芳;梁鑫淼;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与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枳壳中的黄酮苷类化合物。实验采用反相C18色谱柱,二元线性梯度洗脱,分离并检测了枳壳中的6种黄酮苷类化合物;它们分别是新圣草苷(neoeriocitrin)、异柚皮苷(isonaringin)、柚皮苷(naringin)、橙皮苷(hesperidin)、新橙皮苷(neohesperidin)和新枸橘苷(neopon-cirin);通过与电喷雾质谱联用获得了这6种黄酮苷的准分子离子峰(M+H+)及分子加钠峰(M+Na+),利用质谱的碰撞诱导解离技术获得了碎片裂解信息。通过这此质谱信息并结合文献,对这6种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
2006年S1期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引用频次:95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18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沈崇钰;沈伟健;蒋原;徐锦忠;赵增运;陈惠兰;吴斌;
通过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负化学离子源质谱技术建立了11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并应用于茶叶农残检测。样品经乙酸乙酯提取后,用串联的活性炭和中性氧化铝固相萃取柱选择性地富集茶叶中待测组分,再由气相色谱-负化学离子源质谱分时段选择离子监测技术进行测定。方法简单快速,一次进样就能得到11种菊酯残留结果;准确度和精密度高,在0·016μg/kg、0·032μg/kg和0·064μg/kg3个添加水平下的回收率在70%~110%之间,CV≤7·4%;选择性好,消除了色素和其它杂质干扰;灵敏度高,检出限低,除了氯菊酯为10μg/kg外,其它菊酯检出限都在μg/kg级,七氟菊酯则达到了0·02μg/kg。
2006年S1期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2006年S1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叶树明;蒋凯;李顶立;蒋春跃;潘勤敏;
利用SFE+离线毛细管气相色谱技术,对模拟PS样品中ST单体含量的定量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为70℃、压力为18MPa的萃取条件下,优化的CO2流速为3·0~4·0标L·h-1·g-1。样品的实验数据与理想基质动态SFE模型吻合良好,极限提取定量聚合物产品中残单含量的方法颇为费时,而若采用外推方法,则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获知聚合物样品中的残余单体含量,其相对偏差小于-3%。
2006年S1期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2006年S1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高洪涛;戴冬梅;李通化;林淑芳;
非负矩阵因子分解(non-ne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NMF)是对非负数据处理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NMF分解结果没有“负值”,易于理解和解释,具有比较明确的物理化学意义。由于其多解的特征,文献介绍的NMF算法并不能直接用于化学混合信号解析。作者根据化学波谱的基本特征(化学波谱的平滑性、色谱的单峰性以及质谱的稀疏性)对NMF算法进行了改进,缩小了其多解范围。应用改进的NMF进行模拟HPLC-DAD型两维数据(其中色谱严重重叠和完全重叠)和苍术GC/MS实验数据解析,得到了比较理想的结果。实验表明,改进后的NMF是一个可用于复杂样品化学信号分析的化学计量学新方法。
2006年S1期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蒋志强;迟燕华;庄稼;邹敏;毕欣颖;刘猛;
通过实验,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对二甲氨基偶氮苯邻羧酸(JJR)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结合反应的特征。由Stern-Volmer方程和双倒数曲线Lineweaver-Burk方程获得了反应的猝灭常数Ksv=1×106~2×106L/mol、结合常数KA≈0·5×106mol/L以及对猝灭的类型做出了推断。通过热力学参数、离子强度实验讨论并得到它们以氢键、嵌插入、范德华力等几种方式作用。该反应的最佳实验条件为:pH值控制在6·1左右;加入顺序为JJR+DNA+(B-R)适宜反应体系;线性范围在0~100mg/L之间。
2006年S1期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2006年S1期 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孙会仙;陈佳;张淑珍;郭磊;廖沙;谢剑炜;刘克良;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对肽类药物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LHRH)、醋酸亮丙瑞林(Leuprorelin Acetate,TAP-144-SR)和新药LXT101在6种酶体系中的体外代谢性质进行了研究。流动相采用梯度或等度洗脱;LHRH、TAP-144-SR的检测波长为216nm,LXT101的检测波长为225nm。采用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LC-ESI-MS)联用技术对其酶解片段进行了鉴定。LHRH、TAP-144-SR和LXT101的浓度在4·0~400mg/L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0);在糜蛋白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胰混合酶中的绝对回收率为95·0%~98·7%;在血浆和肝匀浆中的绝对回收率为60·0%~71·0%;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1·5%,日间RSD<2·5%;半衰期(t1/2)为LXT-101>TAP-144-SR>LHRH;质谱鉴定表明:LHRH容易在3-4、5-6位发生断裂,TAP-144-SR容易在3-4位发生断裂;选择的酶体系可用于评价多肽药物的体外代谢性质。
2006年S1期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2006年S1期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何敏;赵书林;白文玲;王兵;
以羟丙基-γ-环糊精(HP-γ-CD)为手性选择剂,采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对手性药物磷酸苯丙哌林的对映体拆分进行了研究。在以含有10mmol/L HP-γ-CD100mmol/L Tris-H3PO4(pH3·0)缓冲溶液为电泳电解质时,磷酸苯丙哌林对映体在25min内实现了基线分离,分离度达2·03。以紫外检测(测定波长202nm)时,其峰面积与磷酸苯丙哌林对映体的浓度在0·5~10m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将其应用于合成的血清样品分析,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实验还尝试采用场放大堆积方法,对磷酸苯丙哌林对映体进行在柱富集,使磷酸苯丙哌林对映体的检测灵敏度提高了23倍。
2006年S1期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霍江莲;李军;葛毅强;储晓刚;
建立以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和固相萃取法(SPE)及气相色谱法(GC)联用技术测定大豆中10种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氟乐灵、乙氟灵、环丙氟、氯乙氟灵、仲丁灵、异乐灵、二甲戊乐灵、二硝胺、氨基丙氟灵和磺乐灵)多残留检测方法。目标农药经正己烷饱和的乙腈提取,凝胶渗透色谱除去大豆中大部分油脂及色素,再经Florisil柱净化和富集,依次用6mL二氯甲烷和6mL二氯甲烷+丙酮(99+1)洗脱。目标农药采用电子捕获检测(GC/ECD),外标法定量,并经质谱(MS)确证。两个添加水平重复6次,回收率分别为74%~105%和59%~105%;相对标准偏差<20%;检出限为1·8~7·6μg/kg;定量限为6~38μg/kg。
2006年S1期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2006年S1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丁国生;笪振良;袁瑞娟;包建民;
采用温和条件下的溶胶-凝胶技术,成功制备了阴离子交换-反相混合模式硅胶基质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通过调整反应液中不同前体的比例,优化了整体柱的制备条件。通过扫瞄电镜,对柱床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实验发现,所制备的整体柱电渗流的方向和大小可随流动相pH值的改变而改变,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具有从阴极流向阳极的电渗流;当流动相pH值升至约7·5时,电渗流方向发生了反转(由阳极流向阴极)。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用所制备的整体柱对所考察的酸性(中性)化合物实现了快速分离,并获得了高达160,000N/m的柱效。
2006年S1期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刘虹;高志贤;王源升;刘清山;朱惠忠;
报道了一种基于蛋白A固定技术的新型Love波免疫传感器,可用于检测B型葡萄球菌肠毒素(SEB)。本传感器由压电石英基片、叉指换能器和SiO2声波导层构成。为提高传感器对SEB分子的响应能力和检测灵敏度,设计了抗体分子的蛋白A定向固定路线,通过APTES和戊二醛层交联蛋白A,随即用100mmol/L NaBH4还原蛋白A与戊二醛层之间形成的Schiff′s base结构,实现抗体分子在Love波器件表面高效率的定向固定。该固定化方案使传感器的再生能力和检测灵敏度都得到显著提高,对1·0mg/L SEB进行连续5次检测后,其响应能力没有明显下降;而对SEB的浓度检出限度达到了1·0μg/L。原子力显微镜对传感器表面形态的成像结果表明,与戊二醛共价交联法相比,蛋白A结合法使抗体分子探针在传感器表面拥有更高的覆盖度和活性,对SEB具有更强的结合能力。
2006年S1期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权静;陈志春;吴起;王娜;林贤福;
利用OD-H手性柱对普萘洛尔及其3种氨基取代和3种羟基取代的普萘洛尔二酸乙烯酯(N-酰基、O-酰基普萘洛尔丁二酸乙烯酯、N-酰基、O-酰基普萘洛尔己二酸乙烯酯、N-酰基、O-酰基普萘洛尔癸二酸乙烯酯)进行了对映体分离的研究。考察了流动相正己烷中不同醇类添加剂、二乙胺、不同的流速以及不同底物结构对分离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手性分离机理。结果表明,普萘洛尔、3种不同链长的氨基取代普萘洛尔二酸乙烯酯、以及羟基取代的普萘洛尔己二酸乙烯酯在实验的条件下能够达到基线分离。
2006年S1期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方艳芬;黄应平;陈和春;罗光富;刘香玲;刘立明;
通过ESR光谱测定表明TiO2悬浮液在紫外光照射下产生羟基自由基氧化物种。羟基自由基氧化酸性桃红(sulforhodamine B,SRB)使其褪色,在565nm处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吸光度值的变化,可间接测定羟基自由基的生成量。确定了体系的最佳实验条件:pH为2·5;SRB浓度为2·0×10-5mol/L;TiO2浓度为0·1g/L;光照时间为12min。采用抗坏血酸为羟基自由基清除剂,测定了其自由基清除率,表明拟定该体系可作为筛选抗氧化剂的方法之一。
2006年S1期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2006年S1期 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赵艳芳;赵亮;明永飞;李秀娟;蒋生祥;李永民;
以铜(Ⅱ)-L-谷氨酸络合物为手性分离选择剂,对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3种非衍生芳香族氨基酸的手性对映体拆分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拆分未衍生化的氨基酸对映体的配体交换毛细管电泳方法。在使用10mmol/LNH4AC(pH5·0),5mmol/LCuSO4和10mmol/LL-谷氨酸的条件下,成功地拆分了苯丙氨酸、酪氨酸手性对映体;色氨酸手性对映体也得到部分分离;考察了电泳缓冲液组成、pH值等影响分离效果的因素。
2006年S1期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李桂芝;刘永明;虢新运;王进军;
采用荧光光谱法、分光光度法研究7-乙基喜树碱(7-ECPT)和10-羟基喜树碱(10-HCP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结合反应。实验表明,喜树碱类药物与BSA的相互结合作用为单一的静态猝灭过程,在溶液中二者以摩尔比1∶1牢固结合,其结合反应的平衡常数K0分别为:K0,7-ECPT=3·69×105L·mol-1、K0,10-HCPT=8·00×105L·mol-1。根据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求算了给体(BSA)与受体(喜树碱类药物)间距离r和能量转移效率E分别为:r7-ECPT=3·03nm、r10-HCPT=3·27nm、E7-ECPT=0·48、E10-HCPT=0·31。并推测了二者之间的主要作用力。
2006年S1期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林庆梅;黄慧英;黄河清;蔡宗苇;
采用ESI-Q-TOF质谱分析了由2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酸性多肽(AP)的一级结构。选用RP-HPLC和MALDI-TOF质谱非在线技术分离与鉴定海兔大脑神经节(CG)多肽与蛋白质的组成与分布,发现CG中含有AP酶解的二聚体短肽。这些短肽序列分别为2(NKDEEQRELLKAISNLL)、2(NKDEEQRELLKAISNL)、2(SGVSLLTSNKDEEQREL)和2(LTSNKDEEQRE LL),均以L—R(氨基酸残基)方式断裂。以AP为探针,结合MALDI-TOF质谱分析技术,发现CG中含有超微量的L—R多肽内切酶,其分子量为78218·25Da。本研究中的分析方法也适合于研究其他生物体内超微量多肽及多肽酶分布与功能。
2006年S1期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常银霞;候志林;黎其万;高天荣;袁黎明;
用自制的N-十二酰基-L-脯氨酸和N-十二酰基-L-脯氨酸-3,5-二甲基苯胺两种L-脯氨酸衍生物作手性流动相添加剂,在氨丙基硅烷化硅胶柱上,用正己烷/异丙醇作流动相,对多种手性化合物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拆分。实验结果表明:用N-十二酰基-L-脯氨酸作添加剂拆分的12种手性化合物,有8种手性化合物能得到拆分,具有较好的手性选择性。虽然用N-十二酰基-L-脯氨酸-3,5-二甲基苯胺作添加剂,手性选择性也较好,但由于含有苯环,紫外吸收增强,基线波动严重。
2006年S1期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丽雄;杨通在;姜涛;
通过大量条件实验,确定离子交换法分离Li+、Na+的最佳淋洗条件:柱填料为Dowex-50w×8阳离子树脂,柱高为12cm,淋洗液为0·8mol/mL HCl-50%CH3OH,淋洗速度约为0·48mL/min。采用离子交换法分离大气气溶胶中Li与其它元素,采用Li3PO3为样品涂样形式的热电离质谱法测量了大气气溶胶中Li的同位素比值。化学分离过程中Li的回收率大于95%,大气气溶胶中稳定Li同位素6Li/7Li比值为0·08206。
2006年S1期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董林;王俊;刘志强;许禄;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方法对丹参中的脂溶性成分进行提取,利用高效液相等度分离方法对丹参脂溶性成分进行分离,再结合启发渐进式特征投影法和固定尺寸移动窗口渐进因子分析法对未能完全分离的重叠峰进行解析,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2006年S1期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谢微;李光明;陆敏春;聂伏生;李梦龙;
设计了一个4层分等级分类系统,通过支持向量机技术对羰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成功地进行了信息分类和提取,并与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对羰基类化合物红外光谱分类效果优于人工神经网络;另外详细探讨了表征酰胺类化合物的特征光谱峰片段对识别伯仲叔酰胺的影响,证明了酰胺的N-H伸缩振动峰对识别伯仲叔酰胺贡献最大,为构建红外光谱智能解析系统提供了定量依据。
2006年S1期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朱秀芳;曹秋娥;汪国松;侯能邦;丁中涛;
以氢化阿魏酸为假模板分子(dummy template),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通过自组装技术在乙腈中制备了对阿魏酸具有良好识别能力的印迹聚合物。采用平衡吸附法表征了聚合物在不同吸附条件下对阿魏酸的吸附特性及分子识别性能,并用紫外光谱滴定法和Scachard结合模型研究了聚合物的印迹机理和识别机理。研究表明,该聚合物对阿魏酸的识别能力甚至高于氢化阿魏酸,而且在50%的水溶液仍能有效识别阿魏酸。进一步将该聚合物用于川芎水提液中阿魏酸的提取分离,获得较好结果,显示该聚合物具有直接作为传统中药中阿魏酸分离提取材料的潜能。
2006年S1期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成飙;陈德钊;吴晓华;
光谱样本数据常会受到环境噪声和其它组分的干扰,应作波长选择,以提高分析精度。近红外光谱谱区宽,搜索空间过大,难以直接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波长选择。为此本研究提出先用移动窗口偏最小二乘法(MWPLS)从宽谱区中初选出信息区间,再采用改进的迭代遗传算法(IGA)从中选出最优的信息子区间。MWPLS用移动窗口沿全谱区扫描,对信息区间的定位效果好,而IGA将顾及光谱数据的连续相关特性,运行多轮GA,并以上轮选择结果平滑处理后作为先验知识支持下轮的种群初始化。由此选出的连续相邻的波长点作为自变量,进行PLS建模,既可显著地简化模型,又保留一定的数据冗余,模型的稳健性好,分析精度高。将其用于小麦水分的近红外分析,效果良好,预测性能明显优于其它方法。
2006年S1期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黄晓佳;王俊德;
以苯、吡啶、尼古丁和普鲁卡因为探测因子,考察了酰胺型、胺型、醚型和酯型4种“包埋”极性官能团的新型键合固定相对碱性化合物在流动相pH值分别为3·0和7·0时的热力学焓变。实验结果表明,新型固定相由于烷基分子链中“嵌入”极性官能团,因此在流动相pH为3·0时温度对碱性溶质的保留影响相互差异较大。在流动相pH为7·0时,根据Van′t Hoff方程计算出4种待测物质从流动相转移到固定相上的ΔH0,从ΔH0的绝对值大小、相关系数以及实际的分离效果可以发现,在分离强碱性物质时,若实验条件一样,则分离效果是酰胺型和胺型>酯型固定相>醚型固定相,但它们均优于传统的固定相。
2006年S1期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谢敏浩;裘爱泳;何拥军;吴军;周杏琴;邹霈;刘娅灵;罗世能;
采用荧光衍生化试剂2-(9-咔唑)乙酰氯,对天然产物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及谷甾烷醇的柱前衍生化条件,包括催化剂的种类、反应温度、衍生化时间等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催化剂选用三乙胺,反应温度80℃,时间20min,衍生产物具有恒定的最大检测响应值。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衍生产物进行分析,并对衍生物的分离进行了优化选择,达到了较好的基线分离,检出限为12·6~29·5nmol/L。方法应用于血清样品的测定,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和谷甾烷醇的标准加入回收率分别为101·9%、102·4%、101·0%和103·2%。
2006年S1期 1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2006年S1期 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苏彩娜;康艳辉;邓必阳;
基于诺氟沙星对联吡啶钌在铂电极上的电致发光信号有增敏作用,与毛细管电泳结合,建立了一种测定诺氟沙星的电化学发光分析新方法。研究了工作电极电位、磷酸盐缓冲液浓度及其pH值、进样电压和进样时间等实验参数对诺氟沙星测定的影响。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其浓度线性范围为0·02~10μmol/L;检出限(3σ)为0·0048μmol/L;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6%(1·0μmol/L,n=11)。本法可直接用于尿液中诺氟沙星(NFLX)含量的测定。回收率为92·7%~97·9%,结果满意。
2006年S1期 135-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郭志峰;李国俊;
采用快原子轰击质谱法,在有底物甘油的条件下,测定了5,5-二甲基海因,5-甲基-5-乙基海因的准分子离子峰M+H+的质量色谱图,通过对其曲线拟合,发现它们的强度随采集时间呈指数衰减规律,并且,二者初始峰强的比值与仅与二者的浓度有关。当选定一个作为内标,则可对另一个定量分析。实验选择5-甲基-5-乙基海因作为内标,对5,5-二甲基海因定量分析。测得标准曲线方程为y=-0·0204+0·154x(R=0·9921),线性范围在1~25μg之间,RSD为3·0%。
2006年S1期 138-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薛慧峰;赵家林;赵旭涛;曹兰花;任月英;胡之德;
固相萃取(SPE)技术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气相色谱-傅立叶红外光谱(GC-FTIR)技术结合,用于丁苯橡胶(SBR)生产过程中废水中的有机物的定性分析。每次使用0·18~0·15mm粒径的GDX-502吸附剂2g,1000mL废水,25mL二氯甲烷进行洗脱,洗脱液浓缩至1mL后用于GC-MS和GC-FTIR定性分析。分离在50m×0·20mm i.d.×0·5μm的HP-PONA柱上进行。从SBR废水中确定23种化合物,GC-MS与GC-FTIR联用,提高了定性的准确度。
2006年S1期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梁镇海;张福元;孙彦平;
实验采用循环伏安法,用镍电极代替铂铑等贵金属电极测定了碱性体系中不同硼氢根离子浓度下的开路电位,得出了研究电极的开路电位(-0·355~-0·280vs.SCE/V)与微量硼氢根离子浓度的对应关系,并用于监测电解偏硼酸钠制备硼氢化钠体系中微量硼氢根离子,同时计算了该方法的误差。结果表明,测量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2%;回收率为98·4%。该法简单、快速,可测定10-5~10-3mol/L范围的硼氢根离子浓度。
2006年S1期 145-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钮利喜;陈云霞;钞建宾;袁静明;
采用HPLC法,以Symmetry(C18柱(4·6mm×150mm,5μm),甲醇∶10mmol/L磷酸缓冲液(pH6·5)=5∶95(V/V)为流动相,在波长210nm检测条件下,使琥珀酰亚胺及其酶解产物琥珀酰胺酸得到了较好的分离。琥珀酰亚胺与琥珀酰胺酸的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在0·999以上。该方法既可用于定量分析琥珀酰亚胺和琥珀酰胺酸,又能用于测定环二酰胺酶的活性及产物转化率。检测精度可达μg水平;用NMR确认了酶分解物质的分子结构。
2006年S1期 148-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徐向东;胡涌刚;李欣欣;
根据某些酚类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具有能猝灭鲁米诺-铁氰化钾体系化学发光信号的特性,建立了毛细管电泳-间接化学发光分离检测苯二酚异构体和苯酚的新方法。电泳缓冲溶液选用7·5mmol/L Na2B4O7-2·5mmol/L Na2HPO4。在优化的化学发光和电泳条件下,对苯二酚、间苯二酚、邻苯二酚和苯酚在10min内可直接实现分离,其检出限(S/N=3)分别为2·9×10-8mol/L、3·7×10-7mol/L、8·4×10-8mol/L和4·4×10-6mol/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5%~4·8%(n=5)。通过对不同染发剂实际样品进行分离分析研究,证明该方法可以用于实际染发剂样品的分析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2006年S1期 15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田亚平;尤文元;李彧娜;
根据银杏酚酸在紫外光激发下能产生荧光的性质,建立了检测银杏酚酸的荧光分光光度法。以80%乙醇80℃回流8h提取银杏外种皮,提取液经硅胶柱层析后得酚酸样品。以白果酸为标样,激发波长345nm、发射波长420nm测定银杏酚酸。线性回归方程为y=2·5024x+0·4152;线性范围为0·50~100mg/L,相关系数r=0·9922,相对标准偏差2·6%;检出限0·11mg/L。
2006年S1期 15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孙娟;兰先秋;唐小海;徐旭;宋航;
对于手性对映体苯丙醇在3种Pirkle型手性固定相(CSP)Whelk-O1、DNB-Leu和DNB-Pg上直接分离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流动相极性以及温度对分离的影响,发现在常用的范围内无法获得分离,仅有Whelk-O1在流动相极性的极端条件下(正己烷/异丙醇=99·5/0·5,V/V)能够被直接分离。在较低温度0℃和流速1mL/min的优化条件下能获得基线分离。用旋光检测器与液相色谱串联的方式确定了手性拆分结果,并确定了(-)苯丙醇优先洗脱的顺序。针对这种流动相极性极端条件下的分离,结合有关理论,进一步探讨了分离机理。
2006年S1期 158-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刘养清;赵慧辉;侯娜;赵平;
为了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有毒中药关木通,采用乙腈-酸水系统,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关木通及其配伍中药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与文献方法相比,缩短了测定时间,并从总体上降低了分析成本。色谱条件是:C18柱,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50nm。流动相:乙腈∶(水+冰醋酸)=58∶42。该法精密度高,稳定性好,线性范围为0·07~0·42μg,回归方程为Y=5·0×106X-32827,相关系数r=0·9999,加样回收率为99·12%。实验结果表明,关木通与生地、当归、大黄、生甘草等中药配伍后,AAⅠ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以关木通配伍生地组和大黄组最为明显,分别降低了57%和56%。
2006年S1期 161-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周益奇;王子健;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鲤鱼鱼体中的挥发和半挥发性有机物,用GC/MS从提取物中分析鉴定出鱼腥味和疑是鱼腥味物质16种。包括醛、烯醛、酮和呋喃4类化合物。其中己醛、庚醛和2,4-二烯癸醛被确认为鱼腥味的化合物。研究发现,这些物质总量在鲤鱼体的鱼鳞、鱼鳃和鱼肉的分布呈现下降趋势,且其总量与鱼腥味强度之间具有可比较的对应关系。
2006年S1期 165-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引用频次:136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魏敏吉;吕媛;王珊;张朴;刘燕;
建立了2,4-二硝基苯肼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血清中克拉霉素的含量,将在碱性条件下甲基叔丁基醚的血清萃取物,与2,4-二硝基苯肼在55℃酸性条件下反应30min,然后用乙腈-0.05mol/L pH7.2磷酸盐缓冲液(48∶52)在Alltima C18色谱柱上进行分离,在340nm检测衍生物。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5~3.2mg/L(r=0.9993);检出限为30μg/L,绝对回收率大于89%,相对标准差小于10%。本方法已用于克拉霉素在健康受试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2006年S1期 168-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蒋雪;张经硕;邱敏;谢洪平;郭莉萍;
以滇重楼的根茎为实验材料,重楼甾体总皂甙的提取率为评价指标,运用L16(45)正交试验,考察了皂甙浸出过程中的浸泡时间、乙醇浓度、超声剂量、粗粉质量与浸泡用乙醇体积之比4个因素在4个水平下的工艺过程,筛选出了最佳提取工艺。实验结果表明:粗粉(0·45mm粒径)用30%的乙醇溶液浸泡36h后,超声30min,粗粉质量与(浸泡)乙醇的体积比1∶15为最佳提取条件,重楼甾体总皂甙的提取率为9·50%。以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为在线监控手段,利用模式识别方法对AB-8树脂分离精制过程中的吸附、杂质洗脱和甾体总皂甙解吸洗脱等工艺过程进行了在线质量监控方法研究,建立了优化的质量可控的分离纯化方法。
2006年S1期 171-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褚小立;田高友;袁洪福;陆婉珍;
将小波变换和多维偏最小二乘法相结合用于近红外光谱定量校正模型的建立。首先将原始光谱进行小波变换分解,得到系列小波细节系数,通过选取一组受外界因素少、信息强的小波系数组成三维光谱阵,然后再采用多维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校正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所建近红外校正模型的预测能力更强,并更具稳健性。
2006年S1期 175-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赵晨曦;梁逸曾;方洪壮;李晓宁;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仪产生的二维数据,采用移动子窗口搜索法,以纯组分峰为标准对同一样品在不同色谱柱上或不同样品在相同色谱柱上所获得的总离子流图的一定保留时间范围内搜索,可以得到目标化合物的流出区域,取其中点作为保留时间,从而计算各化合物在不同极性色谱柱上的程序升温保留指数。采用GC-MS与色谱保留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在HP-5MS和DB-35MS柱上,于80℃~290℃(4℃/min)的升温程序下,对黑龙江产紫丁香花蕾与花挥发油的分析结果表明,辅以化学计量学方法和双柱色谱保留指数定性比单用GC-MS定性结果更加快速可靠。
2006年S1期 179-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牟英;王元好;修志龙;王龙星;肖红斌;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Kromasil C18色谱柱(5μm,250mm×4·6mm i.d.)上测定了1,3-丙二醇发酵液中的有机酸,流动相为0·2%(V/V)磷酸和乙腈混合溶液(体积比为96·5∶3·5),发酵液经氯仿处理后直接分离定量,8min内可将发酵液中的甲酸、乳酸、乙酸、琥珀酸、柠檬酸及延胡索酸完全分离定量。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14nm,柱温为20℃。方法的回收率为97·7%~100·5%;RSD为0·98%~2·35%。实验结果表明,该法是测定发酵液中有机酸的快速、有效的定量分析方法。
2006年S1期 183-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谭培功;连进军;李先国;
详细研究了50种挥发性有机物在Summa采样罐、Teldar采样袋和铝箔采样袋中的稳定性。Summa采样罐适合采集所有50种有机化合物;Teldar采样袋适合采集沸点低于150℃的有机物;铝箔采样袋适合采集沸点低于60℃的有机物。3种采样装置对有机物的吸附能力与有机物的沸点呈线性负相关。铝箔采样袋的吸附方程斜率的绝对值最大;其次是Teldar采样袋;最少是Summa采样罐。
2006年S1期 187-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李雪辉;段红丽;潘锦添;王乐夫;
建立了用阴离子交换分离柱、化学抑制模式、电导检测测定系列离子液体中BF4-阴离子及其他杂阴离子(F-、Cl-、Br-)含量的方法,并用于在线监控离子液体合成工艺中阴离子杂质含量。确定淋洗液组成为1·6mmol/L Na2CO3+3·9mmol/L NaHCO3,流速为0·6mL/min。本方法对所测阴离子检出限分别为50μg/L(F-、Br-)和80μg/L(BF4-);线性范围在3个数量级以上;r>0·999;回收率在98%~102%之间。方法用于对离子液体小试工艺样品分析及过程监控时,结果满意,样品的RSD小于2·6%(n=6)。
2006年S1期 192-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周亚民;王永东;王桦;吴朝阳;沈国励;
将Nafion膜包埋血吸虫抗原固定在石英晶体微天平表面上,构制了用于测定血清中血吸虫抗体的压电免疫传感器。这种生物敏感膜由涂敷在石英晶片表面上的一滴Nafion+血吸虫抗原磷酸盐缓冲液干燥而成,它的构制和再生过程具有良好的重现性。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这种生物敏感膜的形貌,并对传感器的构制参数、测量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的传感器对血吸虫抗体的检测范围为0·2~6·0mg/L。本传感器具有仪器简单、操作方便、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等优点,可判断血吸虫感染情况。
2006年S1期 195-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张雪静;卢立军;徐广通;
为了鉴别分析催化裂化待生剂上分子筛孔道内、外的有机吸附物种,提出了超声萃取提取待生剂上外表面的有机吸附物种方法,优化了萃取条件;对分子筛孔道内的有机吸附物种,采用HF处理待生剂,溶解催化剂分子筛骨架以释放孔内积炭,并用二氯甲烷作溶剂萃取。采用GC-MS分离并鉴别分子筛孔道内、外的有机吸附物种,实验结果显示:在催化剂外表面主要是二环和三环芳烃,而在分子筛孔道内解吸的则是从双环到七元环的多环芳烃。这些结果对研究催化裂化催化剂的性能和结炭的机理提供了重要信息。
2006年S1期 199-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盛良全;童红武;张淑萍;闫向阳;刘少民;
在0·1mol/L的磷酸氢二钠-柠檬酸体系中,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人血清蛋白与烟碱的相互作用。荧光滴定表明这种相互作用使HSA的内源荧光猝灭。通过猝灭常数、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的计算,证明了这种猝灭为静态猝灭机制。尼古丁和HSA形成1∶1稳定复合物;考察不同温度和酸度下的猝灭作用,进一步证实其静态猝灭行为和疏水作用机制。紫外吸收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表明,相互作用引起HSA构象变化,而同步荧光光谱提示结合位点更接近于色氨酸。
2006年S1期 203-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李惠颖;王磊;马骏飞;郭常川;姜玮;
稀土Eu3+能与甲磺酸帕苏沙星形成络合物,并发出Eu3+的特征荧光。加入表面活性剂SDBS能大大增强体系的荧光强度,由此建立了表面活性剂敏化的Eu3+荧光探针测定甲磺酸帕苏沙星的方法。最佳测定条件为:最大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是332和618nm;pH=7·5;Eu3+浓度为1·2×10-5mol/L,SDBS浓度为3·0×10-5mol/L。甲磺酸帕苏沙星浓度在3·0×10-8~2·0×10-6mol/L范围内与荧光强度线性关系良好,r=0·9993;检出限为1·0×10-9mol/L。该方法用于甲磺酸帕苏沙星注射剂和人体血清以及尿样中的甲磺酸帕苏沙星的含量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2006年S1期 207-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庄惠生;郎庆;张明翠;王琼娥;
用制备的邻苯二甲酸二环己酯(DCHP)抗体包被酶标板,以酶联免疫双抗夹心法为基础,异硫氰酸荧光素为荧光探针,研究了双抗夹心免疫反应的条件,建立了邻苯二甲酸二环己酯抗体包被荧光免疫分析新方法,DCHP检出限是1·0×10-4mg/L,线性范围为3·0×10-4~0·1mg/L。该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线性范围宽。
2006年S1期 21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陈卓铃;刘亚雄;丁国生;包建民;
以γ-缩水甘油醚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聚乙烯亚胺,合成了具有三甲氧基硅烷活性基团的聚乙烯亚胺衍生物,并通过热处理使此高分子聚合物键合于石英毛细管内壁,成功制备了聚乙烯亚胺涂层毛细管柱。所制得的涂层柱能有效抑止电渗流和防止蛋白质在柱上的吸附。在pH7·4的缓冲溶液中,碱性蛋白质的平均分离柱效为1·7×105理论塔板数/米,分析结果呈现出较好的重现性。该制柱方法快速简便,成功率高,涂层柱之间重现性良好。
2006年S1期 214-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苏晓雨;王静;杨鑫;曹维强;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红松松塔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和研究,最佳蒸馏时间5·5h,挥发油提取率1·28%。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提取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出32种化学成分,主要为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有α-蒎烯(44·258%)、D-柠檬烯(23·426%)、β-蒎烯(8·674%)、石竹烯(3·462%)、β-月桂烯(3·018%)等。研究结果表明红松松塔挥发油中富含α-蒎烯、D-柠檬烯、石竹烯等多种具有药理活性的成分。因此,红松松塔是一种具有较好前景的天然药用资源。
2006年S1期 217-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高秀峰;李永生;姜艳霞;
在荧光毛细分析法(FCA)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用于DNA快速检测的DNA-FCA法。在毛细管内表面将DNA探针固定化,制成荧光毛细生物反应器(DNA-CBR)。测定时,用DNA-CBR吸入含Cy-5标记的靶DNA样品液进行杂交反应,然后在646nm激发波长、664nm发射波长下进行荧光测定;Cy-5标记的靶DNA浓度在0·1~1·0μmol/L之间线性良好(y=139.73x+39.613,r=0·9985);RSD<5·5%;检出限为0·17pmol,样品用量10μL;DNA-CBR能够重复使用6次。本方法可用于靶DNA的定性和定量检测。
2006年S1期 220-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赵亮;朱霞石;封克;吴俊;
以石墨炉原子吸收(GFAAS)为检测手段,研究了纳米二氧化钛(TiO2,锐钛型)对金属Cd(Ⅱ)的吸附性能,考察了吸附和解吸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较宽的pH范围内,纳米TiO2对Cd(Ⅱ)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3·0mol/L HCl能将所吸附的Cd(Ⅱ)完全洗脱。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具有吸附容量大、吸附速度快的特点。本法的检出限(3σ)为10·6ng/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5%,(n=7,C=2·0μg/L),富集50倍。本法测定标准样品的测定值与参考值吻合。用于土壤类样品中Cd(Ⅱ)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2006年S1期 223-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吴兆亮;贾永生;谭相伟;于广和;
为了解决琼脂扩散法测定乳链菌肽效价时间长的问题,引进了分光光度测定法。确定的测定工艺为:藤黄微球菌接种接种龄为指数期的中后期、接种量为10%的,加入待检样品在温度33℃、转速150r/min的摇床培养5h,60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值,通过乳酸菌肽浓度与检测菌吸光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准确测量乳酸菌肽的效价。重复测定的最大相对误差在±5%以内。
2006年S1期 227-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徐嘉凉;黄鹏;章辉;
提出了可应用于四元混合体系同时测定的比光谱-导数分光光度法,阐述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氨基比林、苯巴比妥、咖啡因和非那西丁四元混合体系中各组分的同时测定。结果表明,氨基比林、苯巴比妥、咖啡因和非那西丁的回收率分别是109·3%(RSD=4·3%)、102·4%(RSD=6·6%)、108·7%(RSD=5·1%)、98·62%(RSD=3·2%)。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都可以满足四组分同时测定的要求,方法简单、快速。
2006年S1期 231-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刘红河;陈春晓;柳其芳;刘小立;尹江伟;
以甲基丙烯酰胺作为内标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测定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均质后的食品样品,加入正己烷经液-液分配去除脂肪,用蒸馏水提取丙烯酰胺,Carrez试剂净化提取样品,净化液经离心后过0·45μm微孔滤膜,采用HPLC/MS/MS电喷雾电离(ESI),阳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外标法定量。方法的线性范围为2~500μg/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7,检出限为2μg/kg;高中低3个水平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9·4%、99·6%和98·4%;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7·8%。
2006年S1期 235-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峰;黄薇;唐波;刘雪静;
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中性条件下蒂巴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光谱行为,发现蒂巴因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且蒂巴因的紫外吸收光谱和BSA的荧光发射光谱有一定程度的重叠,据此求得了其结合反应的结合位点数为1,结合常数为3·76×105,作用距离2·95nm,并通过求算的基本热力学参数推测1分子的蒂巴因与1分子的蛋白质的212位色氨酸以静电作用力结合。
2006年S1期 239-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孙爱玲;孙清华;柳仁民;
建立了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木蝴蝶黄芩素和白杨黄素的方法。两相溶剂系统为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水,固定相为5∶5∶5∶5(V/V)体系的上相,以5∶5∶5∶5(V/V)和5∶5∶7∶3(V/V)体系的下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从300mg木蝴蝶粗提物中一步分离纯化得到25·5mg黄芩素和36·6mg白杨黄素。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纯度分别为99·2%和100%。其化学结构由1H-NMR和13C-NMR鉴定。
2006年S1期 243-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6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马强;张金兰;周玉新;雷海民;王长海;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与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红车轴草中的异黄酮类化合物。实验采用反相C18色谱柱,二元线性梯度洗脱,分离并检测了红车轴草中的14种异黄酮类化合物;通过与电喷雾质谱联用获得了相应化合物的分子量信息,并利用质谱的源内碰撞诱导解离技术鉴定这些化合物的可能结构分别为:大豆苷、野靛苷-7-O-β-D-葡萄糖苷、芒柄花苷、德鸢尾素-4′-O-β-D-葡萄糖苷、大豆苷元、印度黄檀苷、樱黄素-4′-O-β-D-葡萄糖苷、染料木素、红车轴草素、芒柄花素、樱黄素、鹰嘴豆芽素A、野靛苷和德鸢尾素。
2006年S1期 247-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8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吴霞;冉德焕;韩云晓;郭长英;丁红红;杨景和;
利用荧光光度法研究了铕-镧-诺氟沙星-十二烷基磺酸钠体系的稀土共发光效应,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了本体系测定Eu3+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体系的荧光强度与Eu3+的浓度在1·0×10-10~5·0×10-7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检出限为2·0×10-12mol/L。采用标准加入法测定混合稀土样品中的Eu3+,结果令人满意。
2006年S1期 251-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马戈;谢文兵;冯锐;
建立了氢化物原子荧光法同时测定虾中砷和汞的方法。研究了样品前处理及实验条件对测定砷、汞的原子荧光强度的影响,并探讨了共存离子对测定砷、汞的干扰和消除的方法。本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等优点,砷和汞的检出限分别为0·026μg/L和0·020μg/L;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7%~9·4%和1·2%~9·4%;回收率为98%~106%。
2006年S1期 254-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孙艳伟;梁晓梅;周志强;吴景平;王道全;
合成了一种经环十二烷修饰的纤维素酯,将其涂敷于小粒径的氨丙基化硅胶(APS)上,制备出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以正己烷、异丙醇为流动相拆分了2-对氯苯基丙腈、1-对氟苯基乙醇、1-对叔丁基苯氧基-2-丙醇、2-对氯苯基辛腈及三唑醇等5种外消旋对映体,并考察了流动相中异丙醇含量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2006年S1期 257-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徐向东;胡涌刚;李欣欣;
根据某些氨基酸和蛋白质在碱性条件下具有能显著增强鲁米诺-铁氰化钾体系化学发光信号的特性,对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直接分离测定生物分子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电泳所用缓冲溶液为2·5mmol/L、含2·0mmol/L鲁米诺的硼砂缓冲溶液;氧化试剂为2·0×10-4mol/L铁氰化钾。在优化条件下,L-精氨酸和胃蛋白酶可直接实现分离,其检出限(S/N=3)分别为1·3×10-4mol/L和7·1×10-7mol/L。通过对市售的3种L-精氨酸标准样品进行分离分析研究,证明该方法可应用于L-精氨酸标准样品的纯度分析。
2006年S1期 260-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郑环宇;安茂忠;周玉红;
提出了一种基于大分子表面活性剂对纳米氧化物的分散稳定作用,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复合镀层中纳米氧化物含量的方法。研究表明,阿拉伯胶对纳米Al2O3有显著的增稳增敏作用。在测定波长540nm处,测试液中阿拉伯胶用量为0·5g/L时,纳米氧化铝溶液的吸光度值与其浓度在10~200mg/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A=0·01010+2·767×10-3C(mg/L),相关系数r=0·9989。本方法用于Zn-Ni-Al2O3复合镀层中纳米Al2O3含量的测定,其回收率为96·5%~98·5%。
2006年S1期 263-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胡劲松;周方洁;管博;
把无相移滤波技术引入了分析化学信号处理领域。其方法为:先将输入序列按顺序滤波,然后将所得结果逆转后反向通过滤波器,再将所得结果逆转后输出。通过对色谱信号的实验研究表明,与普通的数字滤波方法相比较,无相移滤波不但具有普通数字滤波的优点,而且不会产生滤波前后的相位偏移,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尤其对于需要准确计算保留时间的场合,用此预处理方法非常适合。
2006年S1期 26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阳泽平;刘忠芳;胡小莉;刘绍璞;
在pH8.7~9.5的弱碱性介质中,维生素K3(VK3)能使甲基绿发生褪色反应,其最大褪色波长为630nm,并在紫外区出现两个新的吸收峰,其褪色程度(ΔA)与VK3浓度在0·11~2·40mg/L的范围呈正比,可用于VK3的分光光度测定。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630=2·13×105L·mol-1·cm-1;对VK3的检出限(3σ)为32·0μg/L。方法有较好的选择性,可用于某些药物制剂及血药中VK3含量的测定。
2006年S1期 269-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马继平;丁明玉;
从毛细管离子色谱柱制备和毛细管离子色谱仪器研制两方面评述了毛细管离子色谱目前的发展状况。毛细管离子色谱柱包括开管离子色谱柱,毛细管颗粒填充离子色谱柱以及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整体毛细管离子色谱柱。对毛细管离子色谱仪的总结包括微流量泵、小体积进样器、适合毛细管离子色谱系统的小体积抑制器、电导和光学检测器等。
2006年S1期 272-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吴鹏;温晓东;吕弋;侯贤灯;
随着原子化器和检测器的小型化,钨丝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仪在便携式分析仪器方面显示了很大的潜力。本文主要评述了近年来钨丝在电热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的应用,引用文献49篇。
2006年S1期 278-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田茂忠;彭孝军;樊江莉;吴云扣;
荧光探针提供了方便、快捷、廉价的分析测试手段,并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因而在分析化学、临床生物化学、医学以及环境科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氟硼二吡咯(BODIPY)是一种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能优异的荧光染料,本文综述了近年来BODIPY类阳离子荧光探针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2006年S1期 283-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禹春鹤;胡斌;江祖成;
搅拌棒吸附萃取是九十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具有灵敏度高、重现性好、不使用有机溶剂等优点。适用于食品、环境、生物样品中挥发性及半挥发性有机物的痕量分析。本文综述了搅拌棒吸附萃取的萃取原理、萃取涂层、解吸方式、发展状况及应用,并与其它样品前处理技术进行了比较。引用文献38篇。
2006年S1期 28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苏波;崔大付;刘长春;蔡浩原;耿照新;
用集成在微流控芯片上的光纤作为传光介质,可使激发光斑的直径减小到93μm;采用光纤准直器会聚光束,提高了光纤的耦合效率;把芯片放在暗室中进行实验,避免了外界杂散光的干扰,降低了本底噪声;用软件控制高压模块的输出电压,方便了实验操作;以蓝色LED作为激发光源,降低了仪器的成本;利用异硫氰酸酯荧光素考察了系统的性能,最小检测浓度达到2·2×10-8mol/L,信噪比S/N=5。重复性实验表明:峰值面积、峰高以及迁移时间3个参数的重复性比较好,其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用异硫氰酸酯荧光素标记的氨基酸进行了电泳分离,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2006年S1期 295-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曹小安;李锦文;彭燕;
报道了一种用于定量分析易爆气体混合物丙烷和异丁烷的基于碳酸锶纳米材料的催化发光传感器。基于该传感器在不同温度下对两种气体的灵敏度不同,在320℃和342℃两个工作温度下,两种气体的浓度范围均为1000mL/m3~10000mL/m3时,分别建立了混合组分浓度相对催化发光强度的两个线性回归方程。在342℃时,丙烷和异丁烷的检出限(3σ)分别为50mL/m3和20mL/m3。可通过解上述两个联立方程式求得未知混合物中两组分的浓度。外来物质甲烷、乙烷、CO、氨气通过传感器时,甲烷和乙烷分别引起5·6%和17·2%的干扰,其它气体不干扰测定。20000mL/m3的水蒸气不干扰2000mL/m3丙烷和异丁烷气体的测定。用该法分析了人工合成样品中两种气体的浓度。
2006年S1期 299-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邹向宇;金伟;周建光;曹彦波;刘国良;张磊;金钦汉;
自行设计组装了一套可以同时测定复方药剂的全自动药物溶出度测定仪。该仪器由光学检测系统(由光源、流动型吸收池,小型光谱仪组成)、自动进样系统、控制与数据处理系统和机械搅拌系统4部分组成。光学系统的检测器是线阵电荷耦合器件(CCD),故可进行同时全光谱采集。数据处理部分采用了自行设计的基于径向基函数的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浓度预测。用本装置对市售复方药剂鲁南贝特进行的溶出度测量表明,测量的精密度高,准确度较高,分析速度快,样品无需前处理。
2006年S1期 303-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张波;府伟灵;张雪;陈庆海;徐世军;唐代华;
采用螺旋固定夹具构建一种新型插拔式压电石英晶体传感器,巯基化自组装技术固定抗人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和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的单克隆抗体,并组装成2×5型压电肿瘤标志物微阵列免疫传感器。研究了压电肿瘤标志物微阵列免疫传感器的响应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该微阵列传感器在AFP、CEA和PSA浓度分别为20~640μg/L、1·56~50μg/L和1·25~50μg/L,压电石英晶体振荡频率偏移值对肿瘤标志物浓度呈现良好的响应特性。微阵列传感器用于68例临床血清标本的测定,结果与免疫化学发光法一致;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90和0·91。
2006年S1期 306-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