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清菁;周雪英;郑颜盈;张云;金文英;袁亚利;
本研究基于金纳米颗粒(AuNPs)和铁掺杂碳点(FeCDs)的双纳米酶级联体系,开发了一种葡萄糖比色检测方法。利用具有类葡萄糖氧化酶活性的AuNPs催化葡萄糖氧化生成H_2O_2,进一步通过具有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FeCDs催化H_2O_2氧化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生成蓝色氧化态产物(oxTMB)。为消除AuNPs自身聚集产生的蓝色背景干扰,采用HCl终止显色反应,使蓝色oxTMB转化为稳定的黄色产物。基于此黄色溶液在450 nm处的吸光度(A_(450))与葡萄糖浓度的定量关系,建立了葡萄糖比色检测方法,在44μmol/L~11.11 mmol/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3),检出限低至30.68μmol/L,加标回收率为97.9%~104.7%。通过集成智能手机颜色识别功能和手机App,实现了基于RGB分析的葡萄糖快速可视化检测。实际样品检测结果验证了本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2025年09期 v.53 1457-1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4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杨月倩;王鹏跃;任嘉琪;潘宵;谭峰华;马玉杰;温聪颖;曾景斌;
建立了一种基于碳点-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复合荧光探针(CD-MSNs)的超灵敏侧流免疫分析(LFIA)平台,用于炎症标志物白细胞介素-6(IL-6)的高性能检测。以3,9-苝酸和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制备绿色荧光碳点(CDs),将其封装于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SNs)中,构建了高荧光复合材料CD-MSNs。将CD-MSNs与IL-6抗体通过共价偶联制备荧光探针。将IL-6捕获抗体和羊抗鼠IgG分别喷涂在硝酸纤维素膜上作为检测线(T线)和质控线(C线),制备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采用荧光免疫分析仪定量检测T线荧光信号强度,结果表明,基于此探针的LFIA平台可用于定量分析IL-6,荧光强度与IL-6浓度在10~2~10~6p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64 pg/mL,较传统胶体金试纸条灵敏度提升了2个数量级。本方法有效解决了传统侧流免疫分析技术灵敏度不足的问题,为炎症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快速、高灵敏的检测方法。
2025年09期 v.53 1467-1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1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杨喜樑;况亚亚;李梓韬;曹秋娥;周川华;
以硝酸银(AgNO_3)为银源、二氢硫辛酸(DHLA)为配体、硼氢化钠(NaBH_4)为还原剂,通过一锅法合成了具有红色荧光发射的水溶性银纳米簇(DHLA-Ag NCs)。基于四环素(TC)对DHLA-Ag NCs的选择性猝灭,利用体系在650 nm处的荧光强度的变化,构建了一种快速、选择性检测TC的荧光分析方法。在最优检测条件下,DHLA-AgNCs的荧光猝灭效率与TC浓度在10.0~120.0μmol/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LOD)为0.39μmol/L。将本方法用于牛奶中TC的检测,加标回收率为99.5%~102.5%,相对标准偏差<5%。本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特异性强和成本低等优点,为TC的选择性检测提供了一种简单可行的策略。
2025年09期 v.53 1486-1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4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杨哲涵;王雨涵;杨镇嘉;殷杰;
微藻生物技术通过可持续的CO_2生物固定与转化,成为绿色碳捕获的重要途径。其中,微藻胞外分泌的碳酸酐酶(CA)活性的监测是调控碳转化效率的关键环节。本研究设计了双链DNA作为CA催化CO_2水合产生的H~+的捕获探针,此DNA探针与H~+结合后,引起自身的构象变化并伴随着荧光信号增强,基于此建立了DNA探针对CA催化产物的识别以及信号转换机制,并开发了CA活性测定的新方法。采用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圆二色光谱和荧光光谱探究了DNA探针对H~+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探针的荧光强度随着H~+浓度增大而逐渐增强。将此探针用于CA活性的检测,可在29 min内完成检测,线性检测范围为0.35~17500 U/mL,检出限为0.15 U/mL。方法学研究结果表明,此传感器的检出限较低,具有检测藻类胞外CA活性的能力。
2025年09期 v.53 1496-15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陈晓婷;徐梦倩;张庆合;李秀琴;
婴幼儿配方乳粉中脂肪酸种类多且需水解衍生,校准方法复杂多变,影响定量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氢火焰检测器(GC-FID)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19种脂肪酸的含量,比较了脂肪酸甲酯(FAMEs)和甘油三酯(TAGs)作为校准液时,分别采用内标法和外标法校准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同时,比较了在内标法甲酯(FAMEs)校准液条件下,乙酰氯甲醇法和水解提取法测量结果的差异。采用外标法定量分析时,TAGs的分析结果显著高于FAMEs及其同步样品衍生法,定量分析结果的偏差分别为7%~20%和2%~10%。采用内标法定量分析时,FAMEs校准液添加FAME内标定量法分别高于FAMEs校准液添加TAG衍生后的FAME内标定量法和FAMEs校准液添加TAG内标后经甲酯化衍生内标定量法,定量分析结果的偏差分别为15%和2%~5%。结果表明,采用FAMEs校准液内标法校准和TAGs校准液外标法校准均能较好地消除分析过程引入的偏差,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比;采用FAMEs校准液外标法校准时,结果会明显偏低。
2025年09期 v.53 1505-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5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林佳蓉;王顺意;罗芳;林翠英;林振宇;
藻蓝蛋白具有良好的荧光特性,在分析检测、食品和医药领域应用广泛。本研究以钝顶螺旋藻干粉为初始原料,通过系统优化,建立了藻蓝蛋白的高效提取-纯化联用工艺。首先采用溶胀-酶解法联用策略从藻体中提取藻蓝蛋白,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体系pH值、酶解时间及酶解温度等因素对藻蓝蛋白提取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基于Box-Behnken响应面实验设计,以提取液中藻蓝蛋白浓度和纯度为响应指标,建立了三因素三水平的回归模型。经模型预测及实验验证,最优条件为:体系pH 6.4、酶解时间3.2 h、酶解温度35.4℃。在此条件下,藻蓝蛋白的提取率达到26.6%。随后,采用聚乙二醇-磷酸盐双水相萃取体系对提取液进行纯化,最终使藻蓝蛋白纯度提升至4.21。研究结果表明,溶胀-酶解联合提取工艺可有效破碎藻细胞结构,显著提高藻蓝蛋白的释放效率;双水相萃取体系在温和条件下实现了目标蛋白的选择性分配与富集。本工艺具有提取效率高、纯化过程温和、可操作性强等优点,适用于天然藻蓝蛋白的高效制备,为其在分析检测、天然色素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和工艺支持。
2025年09期 v.53 1516-1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魏晓菲;吴静;韩卓;张雨竹;彭子娟;李彭辉;宋善军;
十溴二苯醚(Decabromodiphenyl ether, BDE-209)和十溴二苯乙烷(Decabromodiphenyl ethane, DBDPE)是广泛使用的溴代阻燃剂,目前在大气、水体、土壤以及各种生物体内均有检出。本研究基于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技术建立了沉积物中BDE-209和DBDPE的测定方法。本方法采用加速溶剂萃取(Accelerated solvent extraction, ASE)提取沉积物中的目标物,萃取溶剂为正己烷-二氯甲烷(1∶1, V/V)。将萃取液旋转蒸发浓缩后,采用复合硅胶柱(6.0 g中性硅胶、8.0 g酸性硅胶和4.0 g无水硫酸钠)净化,氮吹浓缩,用1 mL甲苯复溶后进行仪器测定。采用TC-C18(2)色谱柱(250 mm×4.6 mm)进行色谱分离,以甲醇-异丙醇-水(89∶6∶5, V/V)为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样品可在20 min内实现分离。采用ICP-MS对Br元素进行定量分析,实现对目标物的分析检测。结果表明,本方法在100~10000 ng/m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 BDE-209和DBDPE的方法定量限分别为2.0和10.0 ng/g,相对标准偏差(RSD)低于10%,回收率为80.9%~120.7%。基质效应被有效控制在10%以内。采用本方法分析背景点(广西)和典型污染区域(浙江台州)的实际沉积物样品,发现广西沉积物中均未检出BDE-209和DBDPE,而浙江沉积物中BDE-209和DBDPE的浓度在1591.8~3362.9 ng/g之间,进一步表明本方法在实际环境样品分析中的适用性和可靠性,为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精准检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2025年09期 v.53 1526-15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5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姜欢;王妍芸;范煜坤;陈宁;侯小琳;
碘在大气和海洋中的循环过程对气候环境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冰芯和树轮作为理想的气候记录载体,其中碘的准确分析可为重建古气候变化提供关键数据。然而,冰芯样品中碘的含量低至0.01μg/L,树轮样品中碘浓度低至0.01μg/g,目前报道的分析方法难以对其进行准确测定。本研究基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采用碰撞反应池技术,通过优化碰撞反应气,建立了一种针对环境样品中痕量碘的高灵敏分析方法。通过使用双重四极杆质量分离器和碰撞反应模式,有效消除了相邻质量数原子离子的峰拖尾及多原子离子对痕量碘信号的影响。样品制备过程中使用的超纯水中残留的碘是痕量碘分析的主要干扰来源,使用超低含量碘的超纯水对于分析过程的空白控制和分析检出限控制具有关键作用。使用He的碰撞聚焦效应并优化流速,碘的测量灵敏度提升至3.5×10~5cps/(μg/L),检出限低至0.002μg/L,低浓度碘标准溶液的测定偏差小于2.3%,表明本方法准确性良好。实际样品及试剂空白在2 h内的重复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低于1.6%,表明本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且未观察到显著的记忆效应。本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冰芯、树轮等环境样品中痕量碘的测定,为探索碘在气候环境变化中的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025年09期 v.53 1536-1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7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张萌;龙潇;吴燕楠;司浩;王红霞;
丙二酰化修饰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为寻找肝癌早期诊断标志物或潜在新药靶点,本研究采用抗体富集结合高性能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对肝癌患者的癌及癌旁组织的丙二酰化组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从肝癌患者样本中共鉴定出1299个修饰肽段,包含1064个修饰位点,对应于511个丙二酰化修饰蛋白。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肝癌组织中上调和下调的丙二酰化修饰蛋白分别为56和80个,包含60和101个修饰位点。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表明,这些差异修饰蛋白参与了代谢途径、脂肪酸降解和糖酵解/糖异生等多种重要通路。作为糖酵解通路关键蛋白,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1(PCK1)在K244位点发生丙二酰化修饰且仅在癌组织中检出。更为重要的是,K244位点是Mn~(2+)的结合位点,并且在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因此,可推测K244位点的丙二酰化修饰会通过影响其与Mn~(2+)的结合进而影响其活性并在肝癌中发挥一定作用,这需要进一步通过位点突变实验进行验证。丙二酰化泛抗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与癌旁组织相比,癌组织中的丙二酰化修饰明显降低,与质谱分析结果一致。另外,采用丙二酸钠盐处理肝癌细胞PLC/PRF/5,会显著抑制细胞的生长增殖和侵袭,并增加细胞中蛋白质的丙二酰化修饰。上述结果表明,丙二酰化修饰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分子机制值得深入研究。另外,本研究发现的136个差异丙二酰化修饰蛋白为进一步研究肝癌的发病机理提供了丰富的候选靶标。
2025年09期 v.53 1546-1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5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霍银波;杨佳琪;杨扬仲夫;陶晴;梁文;许丽;李兰英;左小磊;颜娟;丁敏;马爱文;刘刚;
慢病毒载体(Lentiviral vectors, LVs)是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宿主基因组的关键基因递送工具,但可能带来插入性诱变风险。单位细胞中载体基因拷贝数(Vector copy number, VCN)是判定基因修饰安全性的关键指标,但其定量分析过程的可靠性和准确度易受多种因素干扰。研发特定拷贝数载体基因的细胞标准物质,实现定量分析过程的质量控制和量值溯源,是提升分析结果可靠性和一致性的可行方案。然而,包含特定拷贝数载体基因的细胞标准物质的研发面临挑战,主要体现在细胞样品设计制备和高等级定值技术等方面。本研究基于T淋巴细胞系开发出LVs基因拷贝数分别为1和2 copy/cell的细胞标准物质VCN-1和VCN-2,并建立高准确度的双重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Digital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PCR)方法,实现对LVs基因和内源基因同时定量分析。通过二代测序结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对dPCR结果进行交叉验证。共聚焦显微表征结果显示,本标准物质细胞形态完整,VCN-1和VCN-2的定值结果分别为(1.07±0.11) copy/cell和(2.09±0.21) copy/cell,其稳定性和均匀性考察结果均符合标准物质研制要求。此细胞标准物质可为慢病毒VCN检测提供全过程质控和溯源支持,保障拷贝数检测量值的准确性、可比性和有效性
2025年09期 v.53 1555-1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林海丹;宋程程;穆铭;郭家昌;杨代勇;宋薇;
利用苯并三唑类化合物在铜防护中的化学特性,引入静电还原策略,构建了苯并三唑-5-甲酸(BTAC)功能化的泡沫镍基底负载的银纳米粒子复合结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检测平台,实现了对痕量铜离子(Cu~(2+))的灵敏检测。Cu~(2+)与BTAC分子中三唑环N原子选择性配位,使三唑环结构变形,引起SERS光谱中1001 cm~(–1)处特征峰的显著位移,最大偏移量达30 cm~(–1)。基于SERS特征峰偏移的策略克服了SERS基底材料的不均匀性影响定量分析重现性的问题,显著提升了SERS的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实现了对Cu~(2+)的超灵敏检测,检出限低至1×10~(–11)mol/L,线性检测范围为1×10~(–6)~1×10~(–11)mol/L。本研究为痕量Cu~(2+)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新颖且高效的策略,提升了SERS技术在食品分析、环境监测与生物医学分析领域的应用潜力。
2025年09期 v.53 1566-1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5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史洪飞;刘柯宇;徐伯芃;徐成鑫;周修齐;周亦飞;郭明鑫;
酚丁类物质是一类具有致泻作用的非法添加物,常被不法分子掺入减肥食品中。酚丁类物质的分子结构具有较高的可修饰性,导致新型物质持续出现,增加了检测的难度。本研究通过总结质谱裂解规律,建立了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源内裂解-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HPLC-ISF-QTOF-MS)的筛查方法,用于检测减肥食品中酚丁类非法添加物,实现了对11种酚丁类物质的定量分析。采用本方法在标准品中发现了一种新型酚丁衍生物,推测为单醋酚丁,并通过二级质谱进行了初步确证。采用本方法检测11种酚丁物质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71,检出限(LOD, S/N=3)为0.12~0.68μg/L,定量限(LOQ, S/N=10)为0.21~2.29μg/L,11个特征离子的LOD为0.45~9.11μg/kg。三个加标水平下(25、50和100μg/kg)的回收率为78.9%~117.3%,仪器精密度为0.23%~1.70%,日内精密度为0.7%~2.4%,日间精密度为1.1%~3.3%。本方法兼具靶向与非靶向检测优势,具有高灵敏度、高稳定性和快速分析的特点,显著扩展了酚丁类物质的筛查范围,为市场监管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2025年09期 v.53 1576-1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5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