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

评述与进展

  • 外泌体蛋白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常皓程;温庭辉;邸会霞;李晓春;

    肿瘤早期筛查是预防和治疗癌症的关键,因此筛选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对于肿瘤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近年来,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作为一种新兴的肿瘤液体活检标志物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外泌体中含有的某些特异性蛋白质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以及与微环境调控中发挥了核心作用,表明其作为潜在肿瘤诊断标志物拥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相较于传统的活体组织样本检测,外泌体蛋白检测方法在肿瘤液体活检中具有取样快速、操作简便、非侵入性以及便于早期检测等显著优势,在肿瘤临床诊断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肿瘤液体活检中外泌体蛋白检测策略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视角与策略参考,并对外泌体蛋白作为新一代无创诊断生物标志物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2025年07期 v.53 1037-1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0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我国扫描电化学显微镜仪器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

    潘浩然;陈星星;卢小泉;

    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chemical microscopy, SECM)作为一种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先进表征技术,在电化学分析与成像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应用已拓展至材料科学、生物医学和电化学储能等领域。近年来,我国科研团队在SECM技术领域取得了系列进展,包括在仪器精度优化、工作模式创新、成像质量提高和多技术联用等方面的工作,这些研究成果显著提升了SECM的技术性能,并拓展了其应用范围,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系统综述了我国在SECM技术发展中的代表性成果,总结了仪器硬件的改进设计、工作模式的策略优化、数字图像算法的升级以及多表征技术联用的协同创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制约SECM技术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瓶颈,并对SECM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2025年07期 v.53 1050-1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仪器装置与实验技术

  • 气相色谱柱和氦放电离子化检测器单片集成气相色谱芯片的研制

    祝雨晨;马少杰;李文博;李之睿;赵斌;冯飞;

    构建了一种由微型气相色谱柱(Micro gas chromatographic column,μGCC)和微型氦放电离子化检测器(Micro helium discharge ionization detector,μHDID)构成的单片集成气相色谱芯片。此芯片采用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制备,并从两个方面提高其灵敏度:一方面,选用空心μGCC作为分离器件,并以其微沟道宽度为基准,对μHDID的辅助氦气沟道宽度进行优化,使得二者流量相匹配;另一方面,对μHDID收集室内的电极结构进行优化,构建围绕收集电极的偏置电极组,提高离子收集效率。此芯片涂覆HKUST-1作为固定相,可实现轻烃混合气体组分(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的基线分离与检测,对丙烷的检出限低至25 pg。此芯片可在程序升温升压条件下正常进行工作,对乙烷和丙烷的分离度为9.24。

    2025年07期 v.53 1064-1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仪中低场离子提取系统的研制

    王德泽;吴称心;陈懿;杜福新;花磊;李海洋;王建华;陈平;

    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仪(TOF-SIMS)是一种高灵敏、高空间分辨的表面分析仪器。传统的TOFSIMS仪器均采用高场提取方式,尽管离子收集效率较高,但容易引发低能量离子束散焦、样品形貌敏感以及有机分子离子解离等问题。本研究旨在开发适用于连续束源的TOF-SIMS的高效低场离子提取系统。利用SIMION仿真软件构建了二次离子光学提取系统模型,考察了影响提取效率的关键因素并优化了提取锥结构参数。以铟(In)靶为样品在TOF-SIMS仪器上开展了离子提取系统性能的实验测试,结果表明,离子提取锥和单透镜电压对离子提取效率的影响与仿真结果相符。采用偏转合轴动态补偿技术,可以将离子提取系统的成像视野提升至500μm×500μm。离子提取系统的能量窗口达到10 eV,并且具有400μm极大的成像景深。测试5 mg/L胆固醇薄膜样品时,特征峰[M–OH]~+的信噪比达到了4453。结果表明,此低场二次离子提取系统有效地提升了连续束TOF-SIMS仪器的性能。

    2025年07期 v.53 1072-1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研究报告

  • 碳纳米管-聚硅氧烷手套式可穿戴传感器的构建及用于无创尿酸检测

    曹梦祝;陈哲;薄祥洁;周明;

    非侵入性体液样本(汗液、唾液和尿液)中富含与健康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对这些标志物进行实时监测可为疾病筛查、健康状态评估、药物滥用预警以及运动机能提升等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本研究以橡胶手套为支撑基底,通过丝网印刷技术将碳纳米管-聚硅氧烷复合材料(CNT-Putty)精准印刷于其表面,开发了一种柔性可穿戴式电化学传感器,实现了汗液、唾液以及尿液中的尿酸(UA)浓度的高效分析。CNT-Putty电极材料不仅成分简单、合成工艺简便,而且其导电性、灵敏度和稳定性等关键性能指标显著优于市售的碳墨丝网印刷电极。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柔性手套传感器对UA具有良好的线性响应、优异的选择性以及μmol/L级别的检测灵敏度。此传感器可检测不同饮食干预场景下体液中UA浓度水平,展现了其在UA个性化监测和健康管理方面的应用潜力。

    2025年07期 v.53 1082-10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5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微流管蛋白纳米孔组装及单分子分析

    郑鹏;史新玉;韦兴鹏;亢晓峰;

    纳米孔技术作为溶液中单分子分析的最简单技术之一,已在蛋白质和核酸快速测序、单分子传感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技术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实现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的转化,包括仪器的自动化、小型化以及高通量快速分析能力的提升。本研究将微流与纳米孔纳流分析技术相结合,搭建了新型微流管生物纳米孔分析系统。开发了10 μm微孔加工技术,提出在微流装置中通过油/水界面脂分子单层形成弧形脂双层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在10 μm微孔上形成的脂双层膜寿命可达98 h以上。这种高稳定的脂双层膜具有仿生流动性和高活性,膜蛋白能够直接嵌入或者重组产生通道,实现了蛋白通道18 GΩ水平的高度密封。在10 mmol/L Tris-HCl(pH 7.4, 1 mol/L NaCl)缓冲液中,+40 mV电压下,α-溶血素突变蛋白(α-HL(M113F/K147N))单通道电流噪音<0.16 pA(n=3)。经通道中分子适配体及其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单分子检测证实,这种可携带微流管蛋白的纳米孔传感器能够在无需防震台、无需屏蔽笼情况下稳定工作。

    2025年07期 v.53 1090-1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铈-L-胱氨酸纳米酶比色检测对乙酰氨基酚

    王艳艳;郑兰兰;曹红;邹洋洋;常军民;

    基于铈-L-胱氨酸纳米酶(Ce-CS)的类氧化酶活性建立了一种比色方法用于对乙酰氨基酚(APAP)检测。以L-胱氨酸(CS)和硝酸铈铵(CAN)为前驱体,采用一步法合成了Ce-CS,利用扫描电镜(SEM)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S)等方法对其形貌、结构、元素分布及价态进行了表征。Ce-CS具有类氧化酶活性,可催化氧化无色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生成蓝色氧化物(oxTMB),在652 nm处有明显的特征吸收峰;加入APAP后,Ce-CS的类氧化酶活性被抑制,使oxTMB的生成量减少,652 nm处的吸光度(A_(652))随之降低。基于APAP加入前后A_(652)的变化(ΔA_(652)),建立了快速、高效的APAP比色检测方法,线性检测范围为50~2000μmol/L(R~2=0.996),检出限(S/N=3)为0.1μmol/L。将本方法用于口服液和河水中APAP的检测,回收率为98.0%~102.0%,相对标准偏差(RSD)<5%,显示出Ce-CS作为氧化酶替代物应用于药物分析和环境监测领域的潜力。

    2025年07期 v.53 1097-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6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吲哚-3-甲酰肼修饰的芘席夫碱化合物作为铜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与应用

    王沐溪;黄振煜;林晓峰;雷晓兰;孙健;马立军;

    以吲哚-3-甲酰肼和芘甲醛为原料合成了一种高选择性和高灵敏的Cu~(2+)荧光增强型探针PIN。PIN在乙腈-水(70∶30, V/V)溶液体系中表现较弱的荧光发射,加入Cu~(2+)后,PIN在495 nm处产生新的荧光发射峰,其强度随着Cu~(2+)浓度增大而逐渐增强,并引起溶液荧光颜色发生显著变化,而其它15种常见金属离子不能引起PIN出现上述类似响应。PIN对Cu~(2+)的荧光检出限为78.7 nmol/L,远低于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Cu~(2+)的限量要求。同时,加入Cu~(2+)能够引起PIN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440 nm处出现新的吸收峰,并使无色的PIN溶液转变成黄色,因此PIN也可用作Cu~(2+)比色探针。利用Levenberg-Marquardt algorithm方程拟合获得PIN与Cu~(2+)的结合比为2∶1,结合常数为3.42×10~(12) L~2/mol~2。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滴定实验以及密度泛函理论模拟探究了PIN与Cu~(2+)的结合模式,结果显示,加入Cu~(2+)引起PIN分子聚集形成激基缔合物,因而对Cu~(2+)表现出高选择性识别。最后,将PIN制作成简易的试纸条,可以实现对实际水样中Cu~(2+)的快速、便捷的荧光检测。

    2025年07期 v.53 1108-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具有大Stokes位移的过氧亚硝基阴离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应用

    杨馨桐;王晓春;马翠萍;张良伟;陈令新;

    过氧亚硝基阴离子(ONOO~–)由一氧化氮(NO)和超氧阴离子(O_2~–)反应生成,在体内主要参与免疫防御和调节信号转导过程,其含量异常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如阿尔茨海默病、炎症、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现有的ONOO~–检测方法存在操作复杂、耗时长和细胞相容性低等不足。本研究开发了以喹啉为骨架、二苯基膦酰胺为识别基团的荧光探针QFPD,具有强氧化性的ONOO~–可以引起磷酰胺键断裂,导致荧光猝灭以及溶液颜色从黄色到紫色的可视变化,基于此可以实现ONOO~–的“ON-OFF”型检测。QFPD具有选择性好、荧光检测灵敏度高(LOD=1.37μmol/L)、Stokes位移大(130 nm)、响应快速(10 min)和抗干扰能力强等优异性能。同时,QFPD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用于细胞内源性ONOO~–的实时动态监测。将QFPD成功应用于环境毒理学研究,实现了可视化监测微塑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Hg~(2+)诱导的氧化应激效应,为微塑料污染和重金属暴露相关的氧化应激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2025年07期 v.53 1118-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氮掺杂碳纳米碗修饰电极的电化学传感器用于检测呋喃妥因

    胡耀娟;郭瑞英;唐慧茹;李慧琳;何凤云;张长丽;陈昌云;

    呋喃妥因(NFT)是一种硝基呋喃类抗生素,常用于治疗动物的细菌感染,但由于其低溶解度和生物积累特性,极易造成在动物源性食品和水环境中残留,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亟需开发一种高效快速检测NFT的方法。本研究利用水热-碳化法合成了具有特殊碗状结构的氮掺杂碳纳米材料(N-CNB),采用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技术对N-CNB的形貌、表面结构以及比表面积等进行了表征。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与裸玻碳电极(GCE)以及氮掺杂的空心碳纳米球修饰电极(N-HCNS/GCE)相比,N-CNB修饰GCE(N-CNB/GCE)具有更高的电导率及更大的电化学活性面积,对NFT的电催化活性更高。利用N-CNB/GCE构建了NFT电化学传感器,对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最优实验条件下,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对NFT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此传感器具有较宽的线性范围(0.4~500μmol/L)、较低的检出限(0.015μmol/L)和较高的选择性,以及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利用此传感器检测牛奶和自来水样品中的NFT,加标回收率在94.2%~108.9%之间。

    2025年07期 v.53 1127-1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双体积液滴对数字液滴PCR定量检测能力提升的研究

    李姗姗;曹云亮;赵雪毅;李军委;

    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Digital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PCR)具备对核酸样本绝对定量检测的能力,由于其可检测样本的定量检测上限和下限主要取决于单个液滴的体积和数量,因此待测样本的丰度、单个液滴的体积和液滴数量需适配。对于未知丰度的样本,不允许反复调整液滴尺寸。本研究提出了一种一步法双体积液滴生成方法,研制了双体积液滴微流控芯片,以鸭源性试剂盒验证了此芯片的定量检测能力。结果表明,大体积液滴在检测低浓度样本时可靠性较高;小体积液滴在检测高浓度样本时具有优势。本研究提出的双体积液滴微流控芯片能产生不同体积的两个液滴,极大地提高了定量检测的可靠性,在未知丰度珍贵核酸样本的检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25年07期 v.53 1138-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7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海水中全氟辛酸和全氟辛烷磺酸同分异构体

    陈军辉;申楠;韩同竹;何秀平;李先国;

    基于在线固相萃取(SPE)-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开发了一种同步高效检测海水中直链全氟辛酸(n-PFOA)和直链全氟辛烷磺酸(n-PFOS)及其多种典型支链同分异构体的新方法,海水样品仅需进行离心处理去除颗粒物即可直接进样检测。选择Eclipse Plus-C_(18)保护柱作为在线SPE柱富集目标化合物,使用五氟苯基色谱柱分离直链和各种支链同分异构体,在最佳色谱/质谱条件下,20 min内即可实现n-PFOA和4种支链异构体以及n-PFOS和5种支链异构体的分离检测。实际海水样品中各目标化合物加标回收率在82.9%~107.7%范围内,检出限(LODs)和定量限(LOQs)分别为0.10~1.05 ng/L和0.30~2.11 ng/L,并且具有良好的精密度(RSD≤9.10%)和线性关系(R~2≥0.990)。将本方法用于莱州湾表层和底层海水中PFOA和PFOS同分异构体的检测,结果显示,4种支链PFOA同分异构体检出率均为100%,其中,6m-PFOA平均浓度最高(14.55 ng/L),占∑PFOA的11.79%;5种支链PFOS同分异构体中,5m-PFOS检出率最高(90.84%), 3m-PFOS平均浓度最高(0.64 ng/L),占∑PFOS的19.88%。本方法为海洋水生环境中PFOA和PFOS同分异构体的全面监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检测方法。

    2025年07期 v.53 1146-1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3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硅胶固相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淡水鱼中的4种土腥味物质

    田良良;黄冬梅;王媛;黄宣运;史永富;叶洪丽;

    建立了正己烷提取、石墨化炭黑净化、硅胶固相萃取浓缩和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同时测定淡水鱼中土臭素(Geosmin, GSM)、2-甲基异冰片(2-Methylisoborneol,MIB)、2-异丙基-3-甲氧基吡嗪(2-Isopropyl-3-methoxypyrazine, IPMP)、2-异丁基-3-甲氧基吡嗪(2-Isobutyl-3-methoxypyrazine, IBMP)4种土腥味物质的定量分析方法。对净化材料和硅胶固相萃取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最佳的实验条件为10 mL正己烷提取2次、0.5 g石墨化炭黑净化、硅胶固相萃取浓缩、1.5 mL正己烷-乙酸乙酯(4∶1, V/V)洗脱及选择离子监测(Selected ion monitor, SIM)模式测定。采用本方法可同时测定4种土腥味物质,在0.5~200 ng/m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77~0.9994), GSM、MIB、IPMP和IBMP的检出限(LOD)分别为0.6、0.6、0.2和0.2μg/kg,方法定量限(LOQ)分别为1.0、1.0、0.6和0.6μg/kg。本方法的回收率为77.5%~112.0%,相对标准偏差为1.56%~9.42%。本方法简单易操作,准确度高,可用于淡水鱼中土腥味物质GSM、MIB、IPMP和IBMP的测定。

    2025年07期 v.53 1158-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3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气相色谱-燃烧-稳定同位素质谱法鉴别牛肉中内源性和外源性睾酮和去氢表雄酮

    赵博;陈欢欢;蔡玮;逯海;姜洁;邢腾;高燕;林立;李玮;

    准确鉴别食品尤其是供赛食品中内源性和外源性兴奋剂对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平竞赛、保护运动员的合法权益和职业声誉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鉴别技术尚待深入研究。睾酮和去氢表雄酮是人体内重要的类固醇激素,能够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加肌肉细胞的数量和体积以及促进肌肉生长和恢复,因此二者经常被违规用于动物养殖行业,以促进动物生长和提高肉质。本研究针对牛肉中内源和外源性睾酮和去氢表雄酮的鉴别技术进行研究,建立了索氏提取方法,前处理实验周期缩短为110 min,而且获得了较高的提取效率,睾酮和去氢表雄酮的回收率分别为102.5%和91.9%。基于此,建立了一种测定睾酮和去氢表雄酮中碳同位素的气相色谱-燃烧-稳定同位素质谱(GC-C-IRMS)分析方法。本方法不需要衍生化,将标准物质添加到提取液中,实现了标准物质和待测组分同时测定,在40 min内完成了咖啡因标准物质、睾酮和去氢表雄酮的测量,测量重复性达到0.02‰。采用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质谱法(EA-IRMS)测定了可能作为外源添加物的睾酮和去氢表雄酮的δ~(13)C值,结果表明,10种睾酮标准品的δ~(13)C平均值为–29.44‰±0.81‰(k=1), 14种去氢表雄酮标准品的δ~(13)C平均值为–30.86‰±0.87‰(k=1)。本方法能够有效区分牛肉中天然来源和外源性添加的两种激素,为食品安全和质量监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2025年07期 v.53 1167-1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QuEChER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中药材昆布中71种全/多氟化合物残留

    唐丹瑞;孙晶;曹玲;蒋丹艺;施海蔚;吴露露;

    建立了一种可以同时测定中药材昆布中71种传统和新兴的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的QuEChERS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采用0.2%甲酸-乙腈作为提取溶剂、质量比为3∶1的氯化钠-无水硫酸钠为盐析剂、石墨化碳黑和十八烷基键合硅胶为吸附剂进行净化。以Horizon C_(18)(150 mm×2.1 mm, 1.6μm)色谱柱分离,2.5 mmol/L乙酸铵溶液(含2.5 mmol/L乙酸)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4 mL/min,进样体积为5μL,在15 min内可实现各目标化合物和内标物质的色谱分离。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同时扫描,多反应监测扫描模式(sMRM)测定,采用内标法进行定量分析。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71种PFAS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7,加标回收率为76.2%~122.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5%~14.8%,检出限为0.3~60 ng/kg,定量限为0.8~199 ng/kg。采用本方法测定14批昆布样品,共检出19种PFAS,其中,全氟羧酸类(PFCAs)残留量最高,表明昆布中普遍存在PFAS残留。本方法制备过程简单、耐用、高效、检测灵敏度高、通量高,适用于昆布等藻类药食同源样品中离子型和中性PFAS残留的监测。

    2025年07期 v.53 1177-1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4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检测食品包装塑料中的烷基胺和烷基酰胺

    刘灵;祝亦哲;郑锐芬;何俊贤;唐才明;

    基于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LC-HRMS)技术,建立了一种同时检测食品包装塑料中烷基胺和烷基酰胺的高效分析方法。优化了前处理方法和色谱-质谱参数,样品经甲醇-乙腈混合溶剂涡旋超声萃取15 min,上清液经氮吹浓缩后复溶,进样分析。色谱流动相为0.1%甲酸溶液和乙腈,采用梯度洗脱,电喷雾电离源(ESI)在正离子模式下运行,质谱数据采集方式为全扫描和数据依赖采集,采用同位素内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1~1000 ng/mL浓度范围内,各物质标准曲线均具有良好的线性(R~2>0.99)。部分化合物在高浓度下影响验证结果,故仅对其中10种目标分析物进行验证。以混合食品包装塑料为基质,在40、400和4000 ng/g加标水平下,回收率多在66.0%~117.1%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为0.6%~10.6%。采用本方法对14种食品包装塑料样品进行检测,烷基胺和烷基酰胺的含量在未检出至8924 ng/g之间。本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度较高,适用于塑料中烷基胺和烷基酰胺的筛查与定量检测。

    2025年07期 v.53 1186-1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γ-聚谷氨酸复合物医用涂层的制备及抗菌性能分析

    栾轲;许东华;王明哲;张旭;闫秋艳;施德安;王瑞;石恒冲;徐虹;

    由细菌引发的医疗器械相关感染是临床中常见的并发症,防止细菌在医用材料表面的定殖是医疗领域的重要挑战之一。因此,构建兼具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的医用涂层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制备了一种基于静电和疏水缔合相互作用形成的γ-聚谷氨酸(γ-PGA)与长链烷基季铵盐复合物,此复合物不溶于水但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醇),能够在医用材料表面简单高效地构建抗菌涂层。采用活菌计数实验验证了涂层的杀菌效果,与无涂层热塑性聚氨酯(TPU)膜相比,有γ-PGA涂层的TPU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率大于99.9%。采用CCK-8法检测了TPU材料的细胞毒性,L929成纤维细胞在TPU的γ-PGA涂层的上的存活率超过90%。采用新鲜家兔红细胞(RBC)进行了红细胞溶血率测试,TPU的γ-PGA涂层表面的溶血率为1.5%。上述结果表明,此γ-PGA涂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本研究开发的医用抗菌涂层制备方法为防止植/介入类医疗器械相关细菌感染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2025年07期 v.53 1196-1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5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的4-氟异丁酰芬太尼体外代谢研究

    刘猛;赵森;黄健;周红;刘耀;

    代谢研究对于延长芬太尼类物质的检验窗口和提高检测效率意义重大,可为非法滥用物质的检验鉴定提供参考和思路。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Q-Exactive-HF-MS)对4-氟异丁酰芬太尼在人肝微粒体中的生物转化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探寻潜在标志性代谢产物和重要的代谢路径。本研究共检测到15种Ⅰ相代谢产物,推导出N-脱烷基化、羟基化、N-氧化、羰基化和还原等代谢路径,特别是二羟基、N-氧化和还原代谢产物此前未见报道。基于相对丰度和结构特征,将N-脱烷基化产物、苯乙基β-碳单羟基化产物以及N-氧化产物作为代谢标志物,用于4-氟异丁酰芬太尼分析。本方法为涉及4-氟异丁酰芬太尼相关案件中生物检材的检验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2025年07期 v.53 1204-1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